试解码承载着更多网络参数(如小区标识、邻区列表、接入参数等)的BCCH信道。这需要更复杂的信道估计和均衡算法来对抗信道衰落。
几秒钟后,又是一行绿色的提示:
[L1_CTRL]
BCCH
Decoded
Successfully.
System
Information
Blocks
Received.
“系统信息也收到了!”
“太棒了!”陈家俊忍不住赞叹道,“物理层下行通路基本验证成功!接收机性能很稳定!”
接下来,是更具挑战性的上行通路测试——让芯片主动向模拟基站“说话”。
“配置上行物理随机接入信道(PRACH)参数。”
“尝试发送随机接入(Random
Access)请求!”
工程师在控制台输入指令。连接到芯片发射通路(经过功率放大器PA)的频谱分析仪上,立刻捕捉到了一个符合GSM规范的上行突发(Burst)信号!
片刻之后,网络模拟器那边传来了回应——它成功接收并解码了来自“蜂鸟”的接入请求!
“上行链路初步打通!PRACH发送成功!”
“尝试建立专用控制信道(SDCCH),进行鉴权和加密流程!”
测试一步步深入,模拟着手机开机后与网络建立连接的完整过程。切换到专用信道、进行SIM卡鉴权、启动加密算法……每一个步骤都涉及复杂的协议交互和精确的时序控制。
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小麻烦。比如,在某个特定的信道条件下,信道编码(卷积码)的译码性能略低于预期,导致误块率(BLER)偏高。张建华和算法工程师们立刻调出内部的仿真数据进行比对,最终通过微调译码器的判决门限参数,解决了问题。又比如,在上行功率控制的响应速度上,发现比仿真结果慢了几个毫秒,经过排查,发现是软件协议栈在处理测量报告(Measurement
Report)时的一个逻辑延迟导致的,软件团队立刻进行了优化。
经过了整整一天一夜的连续奋战,终于,在第二天凌晨,测试平台成功地模拟完成了一次完整的GSM语音通话流程!
当网络模拟器显示“Voice
Call
Established”(语音通话已建立),并且通过连接的音频接口,可以清晰地听到模拟的通话语音(虽然只是测试信号音)时,整个基带测试团队爆发出震耳欲聋的欢呼声!
“通了!通了!我们打通了第一通‘蜂鸟电话!”张建华激动地与身边的同事们击掌庆贺,这位一向沉稳的技术大牛,此刻也难掩内心的激动。
林轩一直通过远程视频关注着测试进展,当看到通话成功建立的那一刻,他也由衷地为团队感到高兴。“老张!祝贺!这是‘蜂鸟项目继芯片点亮之后的又一个重大里程碑!它证明了我们启明芯完全有能力掌握复杂移动通信的核心技术!”
当然,所有人都知道,这还只是在理想的实验室环境下、使用网络模拟器进行的测试。距离真正在运营商的实际网络中稳定可靠地工作,还需要进行大量的协议一致性测试、外场路测(Field
Test)、以及针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网络环境的适配优化。
但无论如何,“蜂鸟”已经发出了它在移动通信世界的第一声响亮啼鸣!这颗芯片的“心脏”不仅强劲有力,它的“耳朵”和“嘴巴”也同样灵敏可靠!
基带物理层的初步打通,为“蜂鸟”项目的最终成功奠定了最关键的基础。启明芯进军功能手机芯片市场的征途上,最险峻的一座技术高峰,已经被成功翻越!距离将这颗强大的“中国芯”交付给诺基亚等巨头,进行最终的审判,又近了一大步!
第155章 基带的“心跳” - 物理层初探[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