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强劲的性能和丰富的功能是“蜂鸟一号”吸引手机厂商和消费者的“面子”,那么极致的低功耗设计,则是支撑这一切美好体验能够持久存在的“里子”,更是启明芯在这场功能手机芯片大战中,祭出的足以“一剑封喉”的隐藏杀手锏。在2003年的功能手机市场,电池续航能力是用户最为关心的核心痛点之一。谁能让手机待机更长、通话时间更久,谁就能赢得用户的青睐。
林轩深知这一点,因此在“蜂鸟”项目的立项之初,就将“超低功耗”列为了与性能、成本同等重要的核心设计目标。而负责将这个目标变为现实的,正是由模拟巨擘顾维钧亲自指导、资深模拟专家老王具体执行的模拟与电源管理团队,以及与他们紧密配合的前后端数字设计团队。
现在,是检验他们成果的时候了。
在启明芯那间配备了各种高精度电源分析仪、热成像仪、以及可以在极端温度下进行测试的温控箱的可靠性与功耗测试实验室内,气氛显得格外专业和严谨。几块焊接了“蜂鸟一号”ES芯片的测试板,被连接到复杂的测试设备上,准备接受最严苛的“拷问”。
“开始进行深度睡眠(Deep
Sleep)模式功耗测试。”老王下达了指令。这是衡量手机待机时间的关键指标。
测试工程师通过软件指令,让“蜂鸟”芯片进入其最低功耗的睡眠状态。在这种状态下,芯片内部绝大部分电路(包括ARM核、DSP核、大部分外设)的时钟和电源都被关闭或门控,只有一小部分负责监听外部唤醒事件(如按键、来电)的超低功耗逻辑和RTC(实时时钟)电路在工作。
高精度微电流计的读数开始飞速下降,最终稳定在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数值上!
“报告顾工!报告王工!”负责记录数据的工程师声音都有些颤抖,“深度睡眠模式下的平均电流……只有……只有不到5微安(μA)!”
“什么?!5微安?!”即使是经验丰富的顾维钧和老王,听到这个数字也吃了一惊。他们互相看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震惊和狂喜!
要知道,在当时,业界主流的功能机芯片平台,待机电流通常在几十微安甚至上百微安的水平。5微安,这几乎是当时理论上能达到的最低极限!这意味着搭载“蜂鸟”芯片的手机,即使配备同样容量的电池,其理论待机时间也将是竞争对手的数倍甚至十倍以上!
“怎么做到的?”一位参与测试的年轻工程师忍不住问道。
顾维钧深吸一口气,解释道:“这主要得益于我们采用了几项关键的低功耗设计技术。首先,是林总特别强调的、基于0.25微米低漏电工艺(Low
Leakage
Process)的选择和优化;其次,我们设计了非常精密的电源门控(Power
Gating)逻辑,可以在睡眠模式下彻底切断非活动模块的漏电流;最关键的,是我们采用了老王主导设计的一种新型的、具有超低静态电流(UltraLow
Quiescent
Current)的实时时钟(RTC)和唤醒控制器IP。这些技术的结合,才最终实现了这个突破性的结果。”
这个结果,无疑给整个团队打了一针强心剂!超长的待机时间,将是“蜂鸟”面对诺基亚、摩托罗拉等客户时,一个极具说服力的卖点!
接下来,是活动模式下的功耗测试。
第154章 功耗“黑科技”初显威[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