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64章 深圳速度与质量红线[1/2页]

国芯崛起:从香江到硅谷 代码潮汐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与香港总部这边被全球热议和资本追捧的“光鲜”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百多公里外的深圳宝安区,那两家被启明芯选中的代工厂,此刻正上演着一场真实而残酷的“冰与火之歌”。
  黄耀龙几乎是以工厂为家了。他黝黑的脸上布满了疲惫,但眼神却异常锐利,如同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兵,时刻紧盯着生产线的每一个环节。林轩那句“不惜一切代价提高产能”的指令,如同紧箍咒般时刻悬在他的头顶。
  为了完成这个看似不可能的任务,两家工厂都爆发出了惊人的能量,将“深圳速度”这个词演绎得淋漓尽致。
  三班倒,人歇机器不歇:
  所有的SMT生产线和组装测试线全部开启24小时运转模式。刺眼的灯光下,年轻的工人们穿着蓝色的防静电服,如同一个个高速运转的齿轮,重复着枯燥而精密的动作:贴装、焊接、测试、组装、打包……空气中弥漫着焊锡膏、助焊剂和机器运转的混合气味。为了激励工人,黄耀龙按照林轩的授权,实行了极具诱惑力的计件工资和超额奖金制度,工人们为了多挣钱,自愿放弃休息,拼命加班。
  “军事化”管理与“人海战术”:
  为了提高效率,工厂管理层采取了近乎军事化的管理模式。严格的上下班打卡、精确到秒的工序时间控制、流水线式的责任划分……同时,为了弥补自动化程度的不足和熟练工的短缺,工厂大量招聘临时工,用“人海战术”来堆高产量。一时间,厂区里人头攒动,热闹非凡,但也鱼龙混杂,管理难度陡增。
  驻厂工程师的“救火队”:
  小李带领着一支由十多名启明芯工程师组成的“驻厂支持团队”,分成两组,24小时轮流驻扎在两家工厂。他们不仅仅是技术指导,更像是“救火队员”。生产线上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无论是设备参数漂移、工艺流程错误、还是元器件批次差异导致的兼容性问题——他们都必须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快速诊断,拿出解决方案。他们吃住都在工厂的简陋宿舍里,每天睡眠不足五个小时,神经时刻紧绷。
  然而,极限的压榨和高速的运转,必然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
  设备与物料的极限:
  生产线长时间超负荷运转,导致设备故障率明显上升。高精度的贴片机时不时需要停机维修,回流焊炉的温控曲线也开始出现波动。同时,大批量的物料消耗,也给本就紧张的供应链带来了更大压力。某些非核心的辅料(如特定规格的螺丝、连接线)甚至出现了短缺,黄耀龙不得不亲自跑遍珠三角的电子市场去“扫货”。
  质量的波动与红线的坚守:
  在追求速度的同时,质量问题开始抬头。一些批次的产品,出现了外壳缝隙不均、按键手感差异、甚至内部焊点虚焊等问题。工人们在长时间疲劳作业下,出错率也在增加。黄耀龙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一方面是来自香港总部的催单,一方面是生产现场的混乱。但他牢牢记住了林轩的底线:“核心功能和可靠性绝不妥协!”他顶住了工厂管理层希望“放宽标准保产量”的压力,与驻厂工程师一起,坚决执行严格的抽检和全检流程,将不合格品挡在产线上。为此,他甚至不惜与工厂老板拍了桌子。
  管理的混乱与利益的冲突:
  两家代工厂之间,为了争夺启明芯的优质订单和资源(比如优先获得启明芯提供的关键测试设备),开始出现了一些“小动作”。互相挖角熟练工人、在物料分配上斤斤计斤、甚至在出现质量

第64章 深圳速度与质量红线[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