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的几周,观塘的“启明芯”实验室彻底变成了一个高速运转的“造物工厂”。MP3播放器项目组的三位负责人,各自带领着手下的精兵强将,开始了艰苦卓绝的原型机攻坚战。
硬件团队在小李的带领下,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林轩提出的设计要求,几乎每一个都将当时的技术和供应链推向了极限。
寻找“未来”的元器件:
为了实现极致轻薄和高性能,小李他们需要寻找体积更小、功耗更低、性能更好的元器件。黄耀龙动用了所有关系,按照林轩给出的那几个“神秘”的日本和欧洲供应商名字去联系,果然,过程充满了波折。有的供应商对“启明芯”这家名不见经传的香港公司根本不屑一顾,有的则表示相关产品尚在研发或小批量试产阶段,无法保证供货。最终,还是依靠林轩“指点”的、针对每家供应商特点的谈判策略(比如对某家强调“我们愿意成为您新技术的第一个百万级客户”,对另一家则强调“技术合作共同开发”),再加上赵晴鸢团队在合同和预付款上的专业操作,才勉强搞定了大部分关键器件的首批样品,但价格极其昂贵,且交期紧张。尤其是那块高分辨率的LCD屏,几乎是爱普生实验室里的样品,价格高得吓人。
挑战极限的PCB设计:
将如此多的高性能元器件(包括“启明一号”主芯片、大容量CF卡接口、高品质音频电路、复杂的电源管理系统、以及那个结构新颖的“灵动滚轮”接口)集成到一块只有名片大小的多层PCB板上,还要解决信号干扰、电磁兼容、散热等一系列问题,这对于习惯了设计傻大黑粗的消费电子产品的小李团队来说,无异于“针尖上跳舞”。他们不眠不休地进行布局布线,一遍遍地仿真、修改。期间遇到了数次难以解决的技术瓶颈,比如高速时钟信号的串扰问题、模拟地和数字地之间的噪声耦合问题。每次都是在团队即将绝望之际,林轩如同“天神下凡”般出现,或是在白板上画出精妙的屏蔽和滤波电路,或是直接上手修改版图,运用一些极其巧妙的差分走线、地平面分割、电源去耦技巧,三下五除二就化解了危机。小李私下里跟同事感叹:“跟着林生做项目,心脏就像坐过山车,但技术水平绝对是坐火箭!”
“灵动滚轮”的诞生:
那个被林轩寄予厚望的“灵动滚轮”,实现起来更是困难重重。需要定制开模的精密机械结构、高灵敏度的光电或电容传感器、以及与之匹配的MCU(微控制器)接口和驱动程序。阿Ken负责结构设计,小李负责硬件接口,小张负责驱动软件。三方紧密配合,反复试验,废掉了好几版设计,最终才在林轩的亲自指导下(他甚至画出了关键传感器的电路原理图和核心驱动算法的伪代码),勉强做出了一个功能基本可用、但手感和精度还有待改进的第一版原型。
软件团队在小张的带领下,同样面临着一场“榨干”硬件潜能的战争。
在“镣铐”中舞蹈:
“启明一号”的ARM7内核主频不高(相对于未来的处理器),板载RAM和ROM资源更是极其有限。要在这样的平台上实现林轩要求的、媲美未来产品的流畅UI动画、快速响应、以及对数千首歌曲的高效索引和管理,无异于要求一个小学生去解大学生的高等数学题。小张团队的工程师们几乎将每一行C代码和汇编代码都优化到了极致,对内存的分配和使用更是抠到了每一个字节。
算法的“降维打击”:
第53章 代码与焊锡的协奏曲 - 原型机攻坚[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