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团队在文件索引速度上遇到瓶颈时(当CF卡里歌曲超过一千首,查找和列表滚动就会变得卡顿),林轩直接将他前世早已烂熟于心的、适用于嵌入式环境的**“内存优化型B+树索引算法”**的核心思想和伪代码框架,“传授”给了小张。小张和他的团队如获至宝,连夜攻关,将这个算法成功移植并优化到了播放器的固件中。当他们看到优化后的版本,即使面对装满了5000首MP3的16MB
CF卡(这在当时已是天文数字般的容量),依然能实现毫秒级的歌曲定位和“丝滑”的列表滚动时,整个软件团队都沸腾了!他们知道,仅凭这一项技术,他们的播放器就已经领先了时代至少五年!
UI的“精雕细琢”:
对于UI交互的流畅度和美观度,林轩的要求更是近乎苛刻。小张团队为了实现那些看似简单的滚动动画和淡入淡出效果,绞尽了脑汁。林轩再次出手,给他们讲解了基于“脏矩形”更新和“双缓冲”绘图的嵌入式GUI优化技巧,并提供了一个极其轻量化的图形库核心代码框架。最终呈现出来的效果,虽然只是单色,但其流畅度和响应速度,足以秒杀当时市面上任何一款便携设备。
这段时间,林轩不仅仅是“动口”,更是频繁地“动手”。硬件实验室里,经常能看到他戴着防静电手环,一手拿着镊子,一手握着纤细的电烙铁,在布满密密麻麻元件的PCB板上进行着精密的焊接操作,手法娴熟得如同经验最丰富的老技工。软件实验室里,也常常能看到他坐在某个工程师旁边,指点着屏幕上的代码,或者干脆自己上手,噼里啪啦地敲击键盘,重构某个效率低下的模块。
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团队展示了什么是真正的“全栈工程师”,什么是对技术的极致追求。这种身先士卒的领导风格,也极大地激励了团队的斗志。
终于,在一个闷热的夏夜,当小张将最终优化版的固件烧录进小李团队刚刚焊接调试好的最新版原型机主板,阿Ken则小心翼翼地将主板装入刚刚通过3D打印(是的,林轩甚至搞来了一台早期的、极其昂贵的3D打印机用于快速原型验证)制作出来的、手感和外观已经非常接近最终设计的磨砂黑工程塑料外壳中……
第一台真正意义上的“启明Pioneer”原型机,诞生了!
它的大小只比一包香烟略大,厚度不到两厘米。正面是一块清晰的黑白LCD屏和那个标志性的“灵动滚轮”。按下侧面的电源键,屏幕迅速亮起,简洁的“QiMingXin”
Logo一闪而过,随即进入了主菜单界面。小张有些颤抖地插入一张装满了MP3歌曲的CF卡,用拇指轻轻转动滚轮,屏幕上的歌曲列表立刻如流水般顺滑地滚动起来,毫无卡顿!选中一首歌,按下滚轮中间的确认键,几乎在按下
的同时,悠扬的音乐就从连接的耳机中传了出来,音质清澈纯净,细节丰富。
“成功了……成功了!!”实验室里爆发出比芯片测试成功时更加热烈的欢呼!这一次,他们不再仅仅是创造了一块冰冷的芯片,而是真正赋予了它灵魂,创造出了一个能够与人交互、带来美妙体验的完整产品!
林轩拿起这台原型机,掂量着它的重量,感受着外壳的质感,体验着滚轮的阻尼和UI的流畅度,听着耳机里传来的、熟悉的旋律……他的心中,也充满了难以言喻的激动和满足。
这就是他想要的!这就是能够颠覆一个时代的产品!
第53章 代码与焊锡的协奏曲 - 原型机攻坚[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