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5章 MP3,未来的金矿[1/2页]

国芯崛起:从香江到硅谷 代码潮汐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揣着一万五千港币的“巨款”,林轩感觉自己的腰杆都挺直了不少。虽然这点钱在寸土寸金的香港连个像样点的办公室都租不起,但至少,他有了可以调配的资源,可以开始为他的第一个目标——MP3播放器,进行实质性的准备了。
  他没有立刻去租办公室或者注册公司,而是将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技术分析和市场调研中。
  他首先需要彻底搞清楚1995年MP3技术的现状和瓶颈。
  通过大学图书馆的数据库(幸运的是,原身还保留着学生证,可以混进去查资料)和市面上能找到的科技期刊,林轩确认了MP3(MPEG1
  Audio
  Layer
  3)标准的核心专利确实掌握在德国的弗劳恩霍夫研究所(Fraunhofer
  IIS)和法国的汤姆逊(Thomson
  Multimedia)等少数机构手中。这意味着,任何商业化的MP3播放器都绕不开专利授权问题。
  “专利是拦路虎,但也是护城河。”林轩在笔记本上写道。短期内,完全绕开专利不现实,但可以通过技术优化和成本控制来建立优势。
  他仔细分析了MP3的解码算法。以1995年的硬件水平,要在便携设备上流畅地实时解码128kbps码率的MP3文件,对处理器的运算能力(MIPS,每秒百万条指令)要求不低。当时主流的低功耗微控制器(MCU)性能普遍较弱,而高性能的数字信号处理器(DSP)价格昂贵,这直接导致了早期MP3播放器成本居高不下。
  “瓶颈在于解码效率和硬件成本。”林轩找到了关键点。
  他的优势在于,他脑中有未来几十年各种音频编解码算法优化的经验,深知如何在有限的硬件资源下榨取出更高的性能。
  他开始构思自己的技术路径:
  1.
  软件算法优化:
  放弃追求“完美”的浮点运算解码,专注于开发高效的“定点运算”解码算法。这种算法精度略有损失(但在普通人耳听来差别不大),但对处理器要求大大降低,甚至可以在一些性能稍强的MCU上流畅运行,从而大幅降低硬件成本。
  2.
  硬件方案选择:
第5章 MP3,未来的金矿[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