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牛刀小试,股市掘金[1/2页]
国芯崛起:从香江到硅谷
代码潮汐
接下来的几天,林轩的生活陷入了一种奇异的割裂状态。
白天,他如同一个最普通的香港底层青年,为了几块钱的饭钱奔波。他甚至去昔日同学打工的电子厂流水线上干了几天临时工,体验了一把拧螺丝的枯燥,也更深刻地感受到了这个时代普通人的艰辛。
晚上,他则在深水埗那间狭小的劏房里,或者在附近收费低廉、可以包夜的网吧(如果能找到的话,1995年的香港网吧并不普及,更多是提供简单电脑服务的店铺)里,疯狂地搜集信息,并竭力从记忆深处挖掘那些被尘封的金融市场片段。
他需要找到一个足够安全,又能快速获利的“跳板”。
回忆如同在布满迷雾的沼泽中跋涉。他对宏观大势有印象,但具体到某只股票在某几天的精确涨跌,记忆早已模糊。他不是股神,重生也不是万能的。
但他记得几个关键的节点和标志性事件。比如,1995年8月,网景(Netscape)公司的IPO,那场被誉为开启互联网时代序幕的资本狂欢。虽然他现在身无分文,无法直接参与美股,但网景IPO的巨大成功,无疑会带动全球范围内对“互联网概念”的初步追捧,一些相关的硬件、软件公司股票可能会因此受益。
再比如,微软的Windows
95将在8月底正式发布,这是操作系统的革命性升级,必然会刺激一波PC及其相关硬件(CPU、内存、显卡)的销售预期。
他还隐约记得,似乎在95年底到96年初,由于某个技术突破或市场策略,某家半导体公司(是Intel?还是AMD?或者是某家内存厂商?)的股价有过一波不错的涨幅。
线索逐渐清晰。他需要本金,哪怕只有几千港币。
林轩翻出原身留下的一些旧书和笔记,拿到楼下的旧书店,连同几件还能穿但原身显然很久没碰过的衣服,一起卖掉。又向曾经关系还算不错的大学室友(现在可能在某个公司当小职员)低声下气地借了几百块,承诺很快就还。
东拼西凑,他终于在手里攒下了大约两千港币。这点钱,在香港股市里,连买一手汇丰控股都不够,简直是杯水车薪。
但他没有气馁。他来到证券行(那时候散户交易远不如后世方便),仔细研究着行情显示屏上跳动的数字和K线图。结合记忆中的模糊印象和当前的公开信息,他将目标锁定在几只与PC硬件、软件相关的二三线科技股上。这些股票盘子小,价格低,一旦有利好消息刺激,波动性会更大。第4章 牛刀小试,股市掘金[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