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5章 MP3,未来的金矿[2/2页]

国芯崛起:从香江到硅谷 代码潮汐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  不追求一步到位使用昂贵的专用DSP,而是考虑采用“MCU
  +
  简单外围逻辑”的方案。MCU负责核心解码和系统控制,一些重复性的计算任务(如比特流处理、反量化等)可以用简单的可编程逻辑器件(如CPLD,成本远低于FPGA)甚至定制的简单逻辑门电路(ASIC中的一部分)来加速。目标是找到成本和性能的最佳平衡点。
  3.
  存储介质:
  1995年,闪存的价格极其昂贵,几MB的容量就要数百甚至上千港币。直接使用大容量闪存做存储不现实。林轩考虑初期产品可以采用“小容量内置闪存
  +
  可扩展存储卡接口”的模式。当时已经有SmartMedia(SM卡)和早期CompactFlash(CF卡)的雏形,虽然容量小、价格高,但提供了一个扩展的可能性。或者,更激进一点,考虑使用当时相对成熟但体积较大的PCMCIA接口硬盘?(需要评估功耗和成本)
  4.
  用户体验:
  不能只关注技术,还要考虑易用性。简洁的操作界面、方便的歌曲传输方式(初期可能需要通过电脑串口或并口连接)。
  林轩在笔记本上画着框图,写着代码片段,进行着功耗和成本的初步估算。他沉浸在技术的海洋中,仿佛又回到了前世那个熟悉的实验室。
  除了技术,他还思考了市场定位。初期的MP3播放器,由于成本和技术的限制,必然是面向少数“极客”和“早期尝鲜者”的高端产品。他需要打造出产品的“科技感”和“稀缺性”。
  “必须尽快做出一个能工作的原型。”林轩意识到,只有拿出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才能吸引到投资和人才。
  他开始列出需要采购的元器件清单:一块性能尚可的MCU开发板、一片小容量的闪存芯片、一个LCD显示屏、一些基础的逻辑芯片、电源管理芯片……
  一万五千港币,购买这些开发所需的元器件,再加上必要的测试设备(如示波器、逻辑分析仪,哪怕是二手的),依然捉襟见肘。
  看来,在正式启动硬件开发之前,他还需要做一件事——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以及……一个能让他安心搞研发的“根据地”。

第5章 MP3,未来的金矿[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