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60章 《勇敢的鄂伦春》[1/2页]

重生七五之年代红利 阿南小说狂魔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现在在这里的三家鄂温克族人,自从有了收音机之后,对于外面世界的信息,也并不是那么的封闭。
  他们当初之所以不愿意,去到政府给他们所划定的居住区域定居,就是因为对外面未知的恐惧,想要生活在自己所认知的舒适环境当中。
  一个中午,大家也没有跟李安客气,有任何疑问,都会询问李安,特别是关于外面正在发生的种种事情。
  中午饭就在巴特尔的家中吃的,另外两家人,也拿了许多东西出来,合在一块招待李安跟李守田两个人。
  吃完中午饭之后,莫桑就带着李安和李守田两个人,前往鄂伦春族所居住的地方。
  在1975年,东北的鄂伦春族,在政府的规划之下,有着多个聚居点,鄂伦春族并非集中在一个村子,而是分散在大小兴安岭地区的多个定居点或猎民村。
  1950年代后,我国政府推行“定居化政策”,逐步结束鄂伦春族的游猎生活,将他们迁入政府修建的定居点(如黑龙江省的黑河市、呼玛县、塔河县,以及内蒙古鄂伦春自治旗的乡镇)。
  到1975年,大部分鄂伦春人已定居,但仍保留小范围的狩猎活动,村落分布与传统的狩猎区域相关。
  鄂伦春族热情好客,对客人有独特的传统欢迎方式,1970年代,仍保留着部分习俗。
  他们的欢迎仪式有敬酒与献歌,用自酿的马奶酒或白酒敬客,并唱传统民歌(如“赞达仁”)表示欢迎。
  还会献上兽肉,如果是猎户家庭,会献上风干的狍子肉、鹿肉或野猪肉招待客人。
  也会有烟礼,长者会向客人敬烟(用旱烟袋或鼻烟壶),象征友好。
  他们招待客人的吃饭器皿是桦树皮器皿,用桦树皮制作的碗、杯,盛装食物或酒,体现民族特色。
  1975年正值“文革”后期,部分传统习俗因政治环境受限,但民间仍私下保留。
  他们的主要生活方式就是狩猎,尽管已定居,许多鄂伦春男子,仍从事季节性狩猎,主要猎物包括狍子、鹿、野猪等,皮毛和肉类用于交换或自用。
  同时也从事采集,妇女和老人采集山野菜(如蕨菜、蘑菇)、药材(如黄芪、五味子)和桦树皮(制作手工艺品)。
  政府也给他们安置了农业,部分家庭在定居点种植土豆、玉米等作物,但狩猎文化仍占主导。
  这时鄂伦春族的经济,仍以“狩猎+采集”为主,农业和林业为辅。
  在1975年的总人口,大约4000—5000人(根据历史资料,1953年普查为2262人,1982年普查为4103人,1975年应介于两者之间)。
  大多数的鄂伦春族人,都被政府安置在呼玛县、黑河市、逊克县,内蒙古自治区的鄂伦春自治旗(如阿里河镇、大杨树镇)。
  他们所说的语言,使用的是鄂伦春语(属满通古斯语族),但1970年代之后,汉语普及率已较高。
  他们的传统信仰是萨满教,但文革期间萨满活动被禁止。
  他们所居住的地方,部分家庭仍保留“斜仁柱”(桦树皮帐篷),但多数已住进政府修建的木屋或砖房。
  一路上,莫桑跟李安还有李守田,一边赶路,一边给他们普及关于鄂伦春族的生活习惯,以及他们的一些禁忌。
  在1975年,鄂伦春族虽然已经逐步实现定居化,但部分猎民,仍会按季节进入原始森林狩猎。
  他们在山中临时居住的传统房屋,依然沿用了古老的名称——
  “斜仁柱”(xié
  rén
  zhù),(汉语也音译为“仙人柱”或俗称“撮罗子”)
  。
  在鄂伦春语,原

第60章 《勇敢的鄂伦春》[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