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为“木杆支起的房屋”,直接体现其结构特点。
尽管政府已为鄂伦春族,修建了固定村落(如砖木房),但狩猎习惯短期内难以完全改变。
在政策的默许下,当时政府允许猎民在狩猎期(如秋冬捕猎旺季)暂时进山,使用传统斜仁柱作为临时居所,作为深山猎场的“移动营地”,通常搭建在背风、近水源的林地中。
居住时间短则数日,长则整个狩猎季(约13个月)。
猎民在斜仁柱生活期间,家属通常留在村内,由男性或小群体进山,猎获的皮毛、肉类会带回定居点加工或交换。
这一时期(1975年)的斜仁柱,是传统狩猎文化与政策过渡期的独特见证,如今已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象征。
三个人往更深处的大兴安岭,走了将近两个多小时,这才看到了在一处山脚下的河边,有着密密麻麻的帐篷。
鄂伦春族人,虽然从各个定居点进山打猎,但是等他们进山之后,都会尽可能的聚集在一起生活。
这样子做的目的,是为了晚上在原始森林过夜的安全,若是碰见群狼围攻,或者是其他大型猛兽的围攻,有着足够多的人手,这一些动物,就犹如是送上门来的猎物。
这时候,回到帐篷的鄂伦春族人没有多少,好在莫桑都认识他们当中的人,跟他们说明来意之后,李安和李守田,就被鄂伦春族人,迎接着进了帐篷当中。
等到快要天黑的时候,外出打猎的鄂伦春族人,一群接一群的回来,根本没有任何一支狩猎队,是空着手回来的。
到了晚上的时候,一群人热热闹闹的在一块,让李安感受到了什么叫做鄂伦春族的热情。
李安也跟着他们,又是吸烟,又是喝酒,又是大口吃肉,又是唱歌。
鄂伦春族人唱完歌之后,李安也自告奋勇,想要唱一首歌,献给鄂伦春族所有的族人们。
李安所唱的这首歌,名字就叫做《勇敢的鄂伦春》。
这是他前世接触鄂伦春族人之后,所学会的一首,纪念和歌颂鄂伦春族人的歌曲。
《勇敢的鄂伦春》是一首创作于20世纪50年代的民歌,它在1953年鄂伦春族实现定居化前后广泛传唱。
这首歌由汉族音乐工作者(一说为内蒙古或黑龙江的文艺工作者),根据鄂伦春传统民歌元素改编。
旨在歌颂鄂伦春族从原始狩猎走向新生活的历程,带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歌词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了鄂伦春猎人骑马持枪、守护森林的英勇形象,并融入对新生活的赞美。
勇敢的鄂伦春,
勇敢的鄂伦春,
一呀一匹猎马,一呀一杆枪,
獐狍野鹿满山遍野,
打也打不尽……
高高的兴安岭,
一片大森林,
森林里住着,
勇敢的鄂伦春……
节奏轻快,具有鄂伦春传统民歌的跳跃感,模仿马蹄声和狩猎场景。
前半段突出狩猎文化(猎马、枪支、森林资源);
隐含对新中国政策的呼应(鄂伦春族从游猎到定居的转变)。
这首歌成为鄂伦春族的“标志性歌曲”,甚至被误认为传统民歌,实为改编作品。
鄂伦春族对于这片土地的贡献,那都是有史可查,第一次出山,是乾隆时期尼泊尔反击战,与其他少数民族组成索伦军,穿过青藏高原,直取尼泊尔大营。
第二次出山是全面抗战,勇猛善战的鄂伦春族人,几乎出动了所有青壮年,到抗战胜利后,只剩下了1000多人。
许多鄂伦春族人的先辈,为了这片土地不遭受鬼子的侵略,付出了年轻的生命。
第60章 《勇敢的鄂伦春》[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