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进行非连续的、突发性的数据传输(如浏览WAP网页)时,平均功耗显着低于诺基亚工程师们的预期!
“很有意思的电源管理策略。”科尔霍宁看着功耗分析仪上的曲线,若有所思地说道,“看起来你们在软硬件协同的低功耗优化上,确实下了很大功夫。”
接下来,是多媒体性能测试。诺基亚的工程师们播放了各种格式的音频文件(MP3,
AMR,
MIDI),测试了JPEG图片解码速度和显示效果,甚至还运行了几个基于J2ME的图形基准测试程序。
“蜂鸟”的表现依旧可以用“惊艳”来形容。高品质的音频输出、流畅的图形界面加速效果,都给诺基亚的工程师们留下了深刻印象。特别是当他们看到启明芯的工程师演示,即使在后台进行GPRS数据下载的同时,前台依然能流畅播放MP3音乐、并且UI操作毫无卡顿时,科尔霍宁身旁一位负责软件平台的工程师忍不住低声赞叹了一句:“Amazing
multitasking
performance!”
当然,诺基亚的工程师们也绝非等闲之辈。他们在肯定“蜂鸟”亮点的同时,也提出了一系列极其尖锐和深入的技术问题:
“你们的协议栈是完全自主开发的吗?通过了多少轮GCF/PTCRB(全球认证论坛/PCS型号认证委员会)的预测试?有没有针对欧洲特定运营商网络的兼容性优化?”(佩卡·萨洛宁,采购经理)
“射频前端的兼容性如何?能否方便地适配我们现有的多种RF收发器方案?对于未来可能集成的EDGE或WCDMA功能,你们的基带架构预留了多少可扩展性?”(一位射频专家)
“你们的SDK看起来很完整,但是否足够稳定和易用?对于我们诺基亚自有的开发工具链和操作系统平台(如S40/S60),集成难度有多大?有没有提供相应的移植指南和技术支持?”(安蒂·科尔霍宁)
“芯片的长期可靠性数据如何?比如高温工作寿命(HTOL)、静电防护(ESD)等级、抗潮湿能力等?你们的量产质量控制流程是怎样的?能保证每月数百万甚至上千万片的稳定供货吗?”(英格丽·拉尔森,供应链质量专家)
面对这些如同连珠炮般、直指核心的问题,启明芯团队沉着应对。陈家俊负责解答量产、质量和供应链相关问题,强调启明芯与三星/台积电的紧密合作关系和严格的品控体系。张建华则详细解释了协议栈的架构、开发流程和未来的演进路线图。小张则重点介绍了SDK的易用性、文档的完善性以及对主流手机平台的适配计划。顾维钧和老王则补充了关于模拟电路可靠性和可测性设计的细节。
整个技术交流过程,充满了高强度的智慧碰撞。启明芯团队展现出的不仅仅是芯片本身的性能优势,更是其背后深厚的技术积累、严谨的研发流程和专业的服务能力。
交流一直持续到傍晚时分。结束时,科尔霍宁这位一向以严谨和挑剔着称的技术专家,脸上也难得地露出了一丝认可的表情。他对陈家俊和弗兰克·穆勒说道:“陈先生,穆勒先生,你们的‘蜂鸟芯片,确实给我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它的集成度、功耗和多媒体性能,很有竞争力。当然,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需要进一步验证和讨论的技术细节,特别是关于协议栈的长期稳定性和大规模量产的可靠性。”
佩卡·萨洛宁则更直接地表达了采购部门的初步态度:“我们会将今天的评估结果和我们的顾虑,详细汇报给总部的产品决策委员会。坦白说,‘蜂鸟是一个非常有吸引力的选项,尤其是在中端功能机市场上。如果你们能够解决我们提出的那些关键问题,并提供一个具有竞争力的价格和供货保障,我认为,我们非常有可能会在未来的某个项目上,进行小批量的试用和验证。”
虽然依旧没有给出明确的承诺,但这番话,无疑已经为启明芯敲开诺基亚这扇“冰封”的大门,带来了一缕温暖的“火焰”!
走出诺基亚总部大楼,赫尔辛基的傍晚寒风凛冽,但启明芯团队每个人的心中,却都燃烧着一团火热的希望。他们知道,他们用无可辩驳的技术实力,初步征服了这些来自芬兰的、世界上最挑剔的手机工程师。
“弗兰克,家俊,”穆勒兴奋地对两人说,“我们成功了!至少,我们成功地让他们认真起来了!接下来,就是要把他们提出的问题逐一解决掉,用最终完美的产品和方案,彻底打动他们!”
陈家俊点点头,眼中充满了自信:“没问题!我们一定能做到!”
赫尔辛基的初次技术深潜,虽然充满了挑战,但结果令人鼓舞。“蜂鸟”的惊艳表现,已经开始融化这座北欧巨头心中的坚冰。距离真正的胜利,又近了一步。
第162章 赫尔辛基的“冰与火” - 初次技术深潜[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