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157章 林轩的“手术刀” - 精准定位疑难杂症[1/2页]

国芯崛起:从香江到硅谷 代码潮汐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林轩的身影出现在SoC验证与测试中心门口的那一刻,整个实验室原本压抑而焦躁的气氛,仿佛被注入了一丝无形的镇定剂。所有工程师都不约而同地停下了手中的工作,目光汇聚过来,带着一种混杂着期待、敬畏甚至近乎“求救”般的情绪。
  他们知道,这位年轻得过分的老板,不仅仅是公司的掌舵人,更是一位在技术领域拥有着近乎“妖孽”般洞察力的“终极武器”。过去,无论遇到多么棘手、多么令人绝望的技术难题,只要林轩亲自出马,往往都能以一种匪夷所思、却又逻辑自洽的方式,迅速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指引团队走出困境。
  这一次,面对基带失锁和系统死锁这两大“拦路虎”,他们也本能地将最后的希望,寄托在了林轩身上。
  林轩并没有立刻发表什么鼓舞士气的讲话,也没有急于给出解决方案。他只是平静地走到基带测试平台前,目光落在那不断滚动着错误日志的屏幕上。
  “老张,”他看向脸色凝重、双眼布满血丝的基带负责人张建华,“把最近几次失锁发生时的详细信道模拟参数、芯片内部关键状态寄存器的值、以及对应的接收信号IQ数据(如果抓取到的话)都调出来给我看看。”
  张建华立刻指挥手下的工程师,将海量的测试数据和日志文件调取出来,呈现在林轩面前的工作站大屏幕上。这些数据极其庞杂,包含了各种复杂的无线通信参数和底层的硬件状态信息,对于普通工程师来说,如同天书一般。
  林轩却看得极其专注。他的手指在键盘上快速敲击,调取不同的数据视图,放大关键的波形细节,对比不同测试条件下的参数变化。他的大脑如同一个超高速的处理器,将这些碎片化的信息与他脑海中那个庞大的、关于无线通信物理层和信号处理的知识库进行着快速的匹配和分析。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实验室里安静得只能听到服务器风扇的嗡鸣和林轩敲击键盘的声音。所有人都屏住呼吸,等待着他的判断。
  大约过了半个多小时,林轩终于抬起头,眼中闪过一丝了然。
  “问题应该出在‘信道估计(Channel
  Estimation)和‘均衡器(Equalizer)的协同更新机制上。”林轩的语气十分肯定,他拿起白板笔,走到旁边的白板前,快速地勾勒出基带接收机的简化信号处理流程图。
  “你们看,”他指着图上的两个关键模块,“在高动态、强衰落信道下,信道特性变化极快。我们现有的信道估计算法,虽然精度不错,但在信道快速变化时,其更新速度可能跟不上。而均衡器的系数,是根据信道估计的结果来调整的。如果信道估计滞后了,均衡器就无法准确地补偿信道失真,导致解调错误,最终反映为同步丢失。”
  “我们之前的思路,是试图进一步提高均衡器本身的鲁棒性,或者加快信道估计的更新频率。但这都会带来巨大的计算复杂度和功耗增加,而且效果未必理想。”
  “我的建议是,”林轩话锋一转,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思路,“我们换一种方式。引入一个‘双模信道估计与均衡机制。在信道条件良好或变化缓慢时,使用我们现有的高精度但更新稍慢的算法,保证最佳性能;而一旦检测到信道质量快速恶化(利用我上次提到的那个‘信号质量快速评估模块),立刻切换到一种‘低精度但超快速的信道估计与均衡模式!这种模式下,我们可以牺牲一部分解调精度,但必须保证对信道变化的跟踪速度足够快,确保基本的同步不会丢失!等信道条件好转后,再平滑地切换回高精度模式。”
  “同时,”他补充道,“这种模式切换的触发阈值、切换逻辑、以及两种模式下均衡器系数的平滑过渡,都需要软件和硬件的紧密配合,进行精心的设计和调试。”
  林轩的这个“双模自适应”思路,如同捅破了一层窗户纸,让张建华和他的团队恍然大悟!他们之前一直试图在“精度”和“速度”之间寻找一个完美的平衡点,却忽略了可以根据信道状况进行动态切换的可能性!这无疑是在现有硬件条件下,解决高动态信道失锁问题的最有效、也最巧妙的途径!
  “高!实在是高!”张建华由衷地赞叹道,“林总,您这个思路太妙了!理论上完全可行!我立刻组织人手,按照

第157章 林轩的“手术刀” - 精准定位疑难杂症[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