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明芯总部,EDA研发中心。这里的气氛,总是带着一种与公司其他部门截然不同的、近乎“象牙塔”般的纯粹与专注。近百名顶尖的算法专家、软件架构师和验证工程师们,正沉浸在由0和1构成的、极其复杂的逻辑世界里,他们的目标,是锻造出那柄足以颠覆整个芯片设计行业的“开天神斧”——“盘古”与“女娲”自主EDA工具链。
经历了“启明二号”项目中PR引擎的小试牛刀并取得惊艳效果之后,“盘古”团队的信心和士气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而逻辑综合引擎“女娲”原型在内部测试中PPA指标全面超越业界标杆Design
Compiler的消息,更是让整个研发中心都沉浸在一种“我们正在创造历史”的兴奋之中。
林轩敏锐地捕捉到了这种高昂的士气,并决定趁热打铁,进一步加速自研EDA工具在公司内部的推广和应用,让技术优势尽快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提升和产品竞争力。他深知,仅仅依靠几个“明星工程师”在特定模块上取得的“点状”成功是不够的,必须让自主EDA工具真正融入到启明芯日常的设计流程中去,形成一种“飞轮效应”,驱动整个研发体系的效率革命。
为此,他与李志远、赵晴鸢以及各主要芯片项目负责人(陈家俊、顾维钧、张建华等)共同制定了一项名为“EDA赋能提速计划”(EDA
Empowerment
Acceleration
Program,
EEAP)的内部行动方案。
该计划的核心目标是:在未来一年内,推动“盘古”PR和“女娲”逻辑综合工具,在公司所有新的数字芯片设计项目(包括“蜂鸟”、“龙芯二号”以及一些预研项目)中,实现至少50%以上的模块级覆盖率,并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内部用户反馈、技术支持和工具快速迭代机制。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计划采取了多项具体措施:
1.
组建专门的“EDA应用与支持团队”(EDA
Application
Support
Team,
EAST):
这个团队由李志远亲自挂帅,成员来自于“盘古”/“女娲”的核心开发人员以及一批从后端/前端设计团队抽调过来的、对EDA工具应用有浓厚兴趣且学习能力强的工程师(如张伟)。他们的职责是:
内部“传教士”:
深入到各个芯片设计项目组中,积极推广自研EDA工具的优势和成功案例,打消设计工程师们的疑虑和“路径依赖”(习惯使用商业工具)。
“保姆式”技术支持:
为使用“盘古”/“女娲”的设计工程师提供7x24小时的“贴身”技术支持,帮助他们解决在使用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无论是工具本身的Bug、使用方法上的困惑,还是与设计流程的集成问题。
需求收集与反馈:
收集一线设计工程师对工具功能、性能、易用性等方面的反馈和需求,并快速传递给EDA开发团队,驱动工具的持续改进和迭代。
最佳实践(Best
Practice)总结与推广:
总结和提炼在使用自研EDA工具进行设计优化方面的成功经验和技巧,形成内部的技术文档和培训材料,并在公司范围内进行推广。
2.
建立“研用结合”的快速迭代机制:
打破传统EDA厂商那种开发周期长、版本发布慢的模式。启明芯内部建立了一套敏捷高效的EDA工具迭代机制:
高频内部发布:
“盘古”和“女娲”的核心引擎和关键功能模块,以每周甚至每天的频率进行内部版本更新和发布(Alpha/Beta版),让设计工程师能够第一时间用到最新的优化和Bug修复。
自动化回归测试:
建立强大的自动化回归测试平台,确保每一次代码提交和版本更新都不会引入新的问题或导致性能退步。
设计数据驱动优化:
允许(在严格保密和授权下)EDA团队访问实际芯片设计项目中的真实数据(网表、约束、版图等),用于训练和优化其算法模型,使得工具的优化效果更加贴近实际应用场景。
3.
引入激励机制,鼓励尝试与创新:
为了鼓励设计工程师们克服学习成本和潜在风险,积极尝试使用自研EDA工具,公司设立了专项的激励措施:
“吃螃蟹”奖:
对于第一个在项目中成功应用“盘古”或“女娲”并取得显着PPA提升或效率改进的工程师或团队,给予高额的现金奖励和公开表彰。
“Bug猎人”奖:
对于在使用自研工具过程中发现关键Bug或提出重要改进建议的工程师,同样给予奖励。
将EDA工具应用纳入绩效考核:
在工程师的绩效评估中,适当考虑其在推动和应用自研EDA工具方面的贡献。
这项“EDA赋能提速计划”的推行,如同在启明芯
第144章 “盘古”赋能提速 - EDA驱动设计革命[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