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点燃了一场关于设计效率和方法的革命。
场景一:“蜂鸟”基带模块的综合挑战
负责“蜂鸟”项目基带信号处理核心模块设计的前端工程师小刘,正为一个极其复杂的有限状态机(FSM)逻辑的综合结果而头疼。他使用最新版的Design
Compiler反复尝试了各种约束和优化选项,但综合出来的网表要么时序不达标,要么面积过大。就在他一筹莫展之际,来自EAST团队的、那位前Synopsys架构师老王找到了他。
“小刘,试试用‘女娲跑一下?”老王微笑着建议,“我们最近针对复杂状态机逻辑的优化算法做了一次大更新。”
小刘将信将疑地将RTL代码和约束文件导入到“女娲”的命令行界面(GUI版本仍在开发中),在老王的指导下设置好参数,点击了运行。不到十分钟,“女娲”就给出了结果。小刘打开报告一看,顿时惊呆了——不仅所有时序路径都满足了要求,而且最终的门级网表面积比DC的结果缩小了近12%!
“这……这怎么做到的?!”小刘难以置信。
老王解释道:“‘女娲采用了一种基于‘布尔可满足性(SAT)的优化技术,能够更智能地探索逻辑等价变换的空间,对于某些特定类型的复杂逻辑(比如状态机、算术运算),往往能找到比传统启发式算法更优的解。这也是林总当初给我们指引的一个重要方向。”
从那天起,小刘成为了“女娲”工具的忠实拥趸,并开始积极地向其他同事推荐。
场景二:“龙芯二号”的布线难题
负责“龙芯二号”视频解码引擎后端物理实现的张伟团队,遇到了一个棘手的全局布线拥塞(Routing
Congestion)问题。由于该模块逻辑密度极高,且内部存在大量的高扇出(High
Fanout)时钟和复位信号,商业PR工具在全局布线阶段就报告了多处严重的拥塞热点,导致后续的详细布线根本无法完成。团队尝试了各种降低密度、调整布局、优化时钟树的方法,但效果都不理想,项目进度眼看就要因此延误。
这时,李志远亲自带着“盘古”PR团队的核心成员来到了项目组。他们仔细分析了拥塞的原因,认为商业工具在拥塞预测和多层布线资源分配上可能存在不足。
“让我们用‘盘古最新的‘拥塞感知多级网格全局布线引擎(CongestionAware
Multilevel
Grid
Global
Routing
Engine,这是他们内部的代号)来试试!”李志远说道。
他们将设计数据导入“盘古”系统,启动了全局布线。只见“盘古”引擎在运行时,不仅考虑了线长和时序,更将各个区域的布线资源供需情况作为了核心优化目标,通过一种类似于“流体力学”的模拟方法,智能地引导布线路径避开拥塞区域,并充分利用不同金属层的布线能力。
几个小时后,全局布线完成。结果令人惊喜——之前困扰团队数日的严重拥塞热点,竟然奇迹般地消失了!后续的详细布线也得以顺利完成,而且最终的时序和面积结果甚至比预期还要好!
这次成功,再次证明了“盘古”在解决复杂布线问题上的独特优势,也让“龙芯二号”团队对自研EDA工具刮目相看。
革命性的影响:
随着越来越多的成功案例在公司内部流传开来,以及EAST团队不遗余力的推广和支持,启明芯的设计工程师们开始越来越习惯、也越来越愿意在自己的工作流程中引入“盘古”和“女娲”。
设计周期被显着缩短。原本需要反复迭代数周甚至数月才能完成的时序收敛或布线工作,现在可能只需要几天就能搞定。
芯片的PPA指标得到持续优化。自研工具往往能针对启明芯自身的工艺库和设计特点,做出比通用商业工具更精细、更有效的优化,从而带来更小的面积、更低的功耗和更高的性能。
设计方法学开始革新。工程师们不再仅仅是被动地使用工具,而是开始主动地与EDA开发团队互动,提出需求,反馈问题,甚至参与到工具的改进中来。一种“设计与工具协同进化”的良性循环正在形成。
核心竞争力日益凸显。这种内部高效的设计流程和不断优化的自研工具链,逐渐成为了启明芯区别于所有竞争对手的、难以被模仿的“杀手锏”。它使得启明芯能够以更快的速度、更低的成本,设计出更具竞争力的芯片产品。
当然,这场由EDA驱动的设计革命并非一帆风顺。“盘古”和“女娲”毕竟还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稳定性和功能完整性上仍然存在不足,偶尔出现的Bug和意想不到的结果也给设计团队带来过不少麻烦。商业EDA工具在短期内仍然是不可或缺的。
但大方向已经明确,趋势已然不可逆转。启明芯正在坚定地走在一条通过掌握核心EDA技术来驱动设计效率革命的道路上。这场革命的最终成果,不仅将彻底改变启明芯自身的命运,甚至可能对全球半导体产业的格局,产生深远的影响。
第144章 “盘古”赋能提速 - EDA驱动设计革命[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