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121章 东方欲晓 - 深耕神州的决心[2/2页]

国芯崛起:从香江到硅谷 代码潮汐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治或经济波动。”
  林轩的阐述,逻辑清晰,数据翔实(虽然部分数据基于他的“未来视野”),充满了战略高度和对未来的精准预判。
  在他阐述完毕后,赵晴鸢立刻接过了话头。她打开自己的笔记本电脑,投影出一份早已准备好的、厚达数十页的《启明芯在中国大陆设立大型研发中心可行性分析报告》。
  “各位,基于林总的战略构想,我的团队在过去几周,已经就此进行了初步的可行性研究和评估。”赵晴鸢的声音冷静而专业,开始展示报告的核心内容。
  报告中,她详细对比了两个主要的候选城市——深圳和上海:
  深圳:
  优势:
  紧邻香港总部,便于管理和协同;拥有成熟的电子制造产业链和供应链基础;特区政策灵活,营商环境相对开放;近年来高科技产业发展迅速,人才吸引力不断增强;生活成本相对较低。
  劣势:
  高端研发人才储备(特别是基础研究和顶尖算法人才)相比上海略有不足;城市综合配套(如国际教育、医疗)相对滞后;与国际顶尖大学的联系不如上海紧密。
  上海:
  优势:
  中国的经济、金融、贸易中心,国际化程度高;拥有复旦、交大等顶尖高校,人才储备雄厚,特别是软件和金融科技人才;城市综合配套完善,对国际化人才吸引力强;长三角地区产业基础雄厚,辐射范围广。
  劣势:
  距离香港总部较远,协同成本较高;生活和运营成本(特别是写字楼租金)高于深圳;政府政策可能相对深圳不够灵活;半导体制造产业链不如深圳及周边地区集中。
  赵晴鸢的报告,用详实的数据和客观的分析,清晰地呈现了两个城市的利弊。
  “综合来看,”赵晴鸢总结道,“如果我们的主要目标是更贴近制造基地、利用更灵活的政策、并与香港总部保持最紧密的协同,那么深圳是更优的选择。但如果我们更看重吸引最多元化、最高端的研发人才(特别是软件和基础研究领域),并希望借助城市的国际化平台辐射更广阔的市场,那么上海可能更具潜力。”
  会议室里展开了热烈的讨论。黄耀龙和陈家俊更倾向于深圳,认为靠近工厂和香港总部更便于管理。李志远则觉得上海的高校资源和人才储备对EDA和算法研发更有吸引力。顾维钧则认为两个城市各有优势,关键看公司长期的战略侧重。
  林轩认真听取了所有人的意见,心中早已有了决断。他知道,对于启明芯现阶段来说,速度和效率是第一位的,与香港总部的协同、与深圳制造基地的联动至关重要。而且,深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其敢闯敢试、拥抱变化的城市精神,也与启明芯的企业文化更加契合。
  “我决定,第一步,我们将选择在深圳!”林轩最终拍板,“依托深圳靠近香港、靠近制造基地的区位优势,以及特区灵活的政策环境,快速建立起我们的大陆研发总部!未来,等公司规模进一步扩大,我们也可以考虑在上海设立第二个研发中心,或者专注于特定领域的研发机构(比如软件或金融科技相关)。”
  决策既定,下一步就是执行。
  “我们需要一位强有力的负责人,来挂帅这个‘深耕神州的战略项目。”林轩的目光扫过在场的几位核心高管,“考虑到项目的复杂性和重要性,以及需要与大陆各方面进行大量沟通协调,我提议,从外部引进一位具有跨国公司在中国设立和管理大型研发中心经验的顶尖人才,担任启明芯高级副总裁,直接向我汇报。”
  这个提议得到了赵晴鸢和张晚晴的一致赞同。她们知道,找到这样一位合适的人选并不容易,但这对于确保大陆研发中心能够顺利落地并高效运转至关重要。
  “人才搜寻的工作,我会立刻启动。”赵晴鸢主动承担了任务,“我会动用我们所有的人脉和猎头资源,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最合适的人选。”
  “很好。”林轩点点头,“一旦人选到位,就要立刻开始进行具体的选址、注册、团队组建工作。我希望,在未来六个月内,启明芯深圳研发中心能够正式挂牌成立,并开始实质性运作!”
  会议结束时,东方已经泛起鱼肚白,新的一天即将来临。启明芯的最高决策层,在这个清晨做出的这个“深耕神州”的重大战略决策,如同在东方地平线上点燃的一把火炬,不仅照亮了公司未来十年的发展方向,也预示着这家诞生于香江的科技新星,将以更加坚定的步伐,融入到祖国科技崛起的历史洪流之中。

第121章 东方欲晓 - 深耕神州的决心[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