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106章 移动“火种” - 预研团队的秘密武器[2/2页]

国芯崛起:从香江到硅谷 代码潮汐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收发器,在当时是一项世界级的技术挑战。团队中的几位射频专家,正在利用先进的仿真工具(可能是是德科技ADS的早期版本),探索各种创新的电路架构,如直接变频(Direct
  Conversion)、低中频(LowIF)等,并开始尝试设计关键的单元电路,如低噪声放大器(LNA)、混频器(Mixer)、压控振荡器(VCO)等。林轩甚至“预言”性地指出,未来“全集成CMOS射频收发器”将是主流,鼓励他们大胆尝试。
  系统架构与IP储备:
  团队也在进行早期系统架构的探索,思考如何将复杂的基带处理逻辑、射频电路、应用处理器(可能初期只是一个简单的ARM核)、电源管理等功能高效地集成到一颗SoC芯片上。同时,利用A轮融资获得的充裕资金,他们也在积极地进行“战略性狩猎”:
  收购关键技术:
  赵晴鸢的并购团队(她已经开始组建专门负责技术投资和并购的小组)在林轩的“精确制导”下,成功地以一个相对低廉的价格(数百万美元),收购了一家位于以色列的、濒临破产但拥有一批高质量早期3G物理层核心专利(尤其是在Turbo码编译码器实现方面有独到之处)的小型技术公司。这次收购,如同为启明芯未来的3G基带芯片,提前埋下了一颗关键的“技术种子”。
  购买/授权必要工具:
  他们购买了当时最先进的、来自安捷伦(Agilent)和罗德与施瓦茨(Rohde
  Schwarz)的无线通信信号发生器和分析仪,以及专业的基带算法仿真和验证软件。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专利布局:
  在林轩的亲自指导下(他甚至能“预测”出未来3GPP标准中的一些关键技术方向),团队开始围绕他们预研的关键技术点,进行广泛的、防御性与进攻性相结合的专利申请。目标是在未来的专利大战中,拥有足够的“弹药库”和谈判筹码。
  林轩虽然不能全程参与预研团队的具体工作,但他几乎每周都会抽出半天时间,与高志明和核心成员进行闭门的技术讨论。他常常能提出一些让高志明这位资深专家都感到惊讶和启发的见解。
  比如,在讨论WCDMA的RAKE接收机设计时,林轩直接指出了传统多径合并算法在高速移动和复杂干扰环境下的局限性,并“建议”他们研究一下当时还非常冷门的“基于干扰消除的接收机”(Interference
  Cancellation
  Receiver)技术思路。
  又比如,在讨论RFIC架构时,林轩强调要特别关注“数模协同设计”(Analog/Digital
  Codesign),并提出可以利用先进的数字信号处理技术来补偿模拟电路的非理想性,从而降低对模拟器件性能的苛刻要求,实现更低成本和更高集成度的CMOS
  RF方案。
  这些超越时代的“点拨”,如同拨开了层层迷雾,为预研团队指明了最高效、最可能成功的技术路径,大大节省了他们摸索和试错的时间。高志明私下里常常感慨,这位年轻得过分的老板,在无线通信领域的知识储备和前瞻性,简直像个活了几百年的“老妖怪”!
  当然,预研工作并非一帆风顺。技术的挑战是巨大的,失败和挫折是家常便饭。某个寄予厚望的算法仿真结果不理想,某个新设计的射频电路性能达不到预期,某个收购来的专利被发现存在潜在的法律瑕疵……团队成员们也常常会感到迷茫和压力。
  每当这时,林轩总会及时出现,为大家打气。“移动通信芯片是半导体行业皇冠上的明珠,攻克它绝非易事。”他会告诉团队,“我们现在走的每一步,都是在为未来铺路。每一次失败,都是在积累宝贵的经验。不要怕犯错,关键是要快速学习,持续迭代!我相信,凭借我们的智慧和努力,启明芯一定能够在这片最广阔、也最激动人心的战场上,占据一席之地!”
  就这样,在启明芯高速发展的喧嚣背景下,这支被命名为“火种”(Kindling)的移动通信预研团队,如同在黑暗中潜行的伏兵,在林轩的秘密指引和重金投入下,默默地积蓄着力量,研究着最前沿的技术,布局着最关键的专利。
  他们现在所做的每一份努力,每一次突破,都可能在未来三五年后,转化为启明芯在智能手机时代的核心竞争力,成为公司挑战高通、联发科等巨头,乃至登顶全球芯片之巅的最重要的“秘密武器”。
  这颗移动的“火种”,虽然微弱,却蕴含着足以燎原的潜力。它的燃烧,需要时间,需要耐心,更需要持续不断的资源投入。但林轩坚信,这笔投资,将是启明芯所有战略布局中,回报最为丰厚的一笔。

第106章 移动“火种” - 预研团队的秘密武器[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