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启明芯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位于观塘总部的研发中心深处,有一个特殊的区域,门禁森严,独立于其他项目组,甚至连许多公司内部的资深工程师都对其具体研究内容知之甚少。这里,就是林轩亲自布局、并投入了A轮融资中相当一部分“战略预备队”资金的、高度机密的“移动通信技术预研中心”。
如果说MP3和DVD芯片是启明芯当下攻城略地的“主战坦克”,自研EDA“盘古”是锻造更强武器的“超级兵工厂”,那么这个移动通信预研团队,则更像是林轩秘密培养的、旨在颠覆未来战场的“特种部队”和“基因武器库”。
此刻,在这间被服务器低鸣声和示波器微光笼罩的实验室里,气氛既高度紧张,又充满了探索未知的兴奋。团队规模不大,按照林轩“精兵简政”的要求,只有不到二十人。但这二十人,几乎个个都是他动用各种资源、甚至亲自出马才“挖”来的精英。
领军人物是一位名叫“高志明”(Gao
Zhiming,虚构)的中年技术专家。他曾在美国贝尔实验室(Bell
Labs)和摩托罗拉(Motorola)的无线通信部门工作多年,深度参与过早期GSM和CDMA技术的研发,在基带算法和通信系统架构方面拥有极深的造诣。林轩当初为了说服他放弃硅谷的高薪和安逸生活、加入前途未卜的启明芯,足足花了三个月时间,数次越洋长谈,最终是林轩对未来移动互联网发展趋势那如同“上帝视角”般的精准预判,以及“在中国本土打造世界一流移动通信核心技术”的宏大愿景,才最终打动了他。
团队成员也都是精挑细选,有来自欧洲电信巨头(如诺基亚、爱立信)的射频(RF)工程师,有精通信息论和信道编码的博士后,有擅长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RTOS)和协议栈开发的软件高手,还有几位刚刚从国内外顶尖大学通信工程专业毕业的天才毕业生。
他们的任务,在1999年末的当下看来,几乎是“天方夜谭”——瞄准即将到来的2.5G(GPRS/EDGE)乃至3G(WCDMA/CDMA2000)移动通信时代,进行最核心的基带芯片技术预研和专利布局。
林轩给他们的定位非常清晰:不追求短期内拿出可商用的产品,而是要抢占未来技术的制高点,积累核心IP,为启明芯在三到五年后全面进军移动芯片这个万亿级市场,储备最关键的“弹药”和“入场券”。
这个时期,全球的移动通信格局正处在一个剧变的前夜。GSM(2G)在全球范围内如日中天,但其数据传输能力(最高仅9.6kbps)已经远远无法满足人们对移动信息的需求。GPRS(通用分组无线服务)和EDGE(增强型数据速率GSM演进)作为2.5G技术,开始崭露头角,承诺提供数十kbps甚至上百kbps的数据速率,让“手机上网”成为可能。而在更遥远的未来,基于码分多址(CDMA)技术的WCDMA(欧洲主导)和CDMA2000(高通主导)两大3G标准,正在国际电信联盟(ITU)的会议桌上激烈博弈,它们将带来兆比特级别的移动宽带体验,真正开启移动互联网时代。
林轩深知,未来十年,甚至二十年,整个科技产业最大的浪潮,将围绕着移动通信和移动互联网展开。而这场浪潮的核心驱动力,就是手机中的那颗“心脏”——基带芯片(负责处理通信信号)和应用处理器(负责运行操作系统和应用)。谁能掌握这两项核心技术,谁就能在未来的科技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高通(Qualm)正是凭借其在CDMA技术上的专利壁垒和芯片优势,即将开启其长达数十年的“专利霸权”之路。
启明芯绝不能错过这个时代!甚至,要凭借林轩的先知先觉,尝试去打破高通的垄断,走出一条不同的道路!
因此,移动预研团队的工作,从一开始就带有极强的战略性和前瞻性。
基带算法攻坚:
高志明亲自带领算法小组,重点研究GPRS/EDGE的核心技术,如信道编码(卷积码、可能开始接触Turbo码的早期概念)、调制解调(GMSK、8PSK)、以及更复杂的WCDMA/CDMA2000物理层算法(如扩频、RAKE接收、功率控制等)。他们不仅仅是理解标准,更是在林轩的“点拨”下(林轩会直接指出未来标准演进的关键方向和算法优化的重点),尝试进行创新和优化,目标是设计出更高效、更低功耗的算法实现方案,并将其固化为启明芯自己的核心IP。
射频前端(RFIC)探索:
移动通信的另一个难点在于射频前端,即负责接收和发射无线信号的电路。要在低成本的CMOS工艺上,实现支持多频段(GSM就有多个频段)、低噪声、高线性度、低功耗的射频
第106章 移动“火种” - 预研团队的秘密武器[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