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78章 EDA 赋能 - “启明二号”的“秘密武器”[1/2页]

国芯崛起:从香江到硅谷 代码潮汐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林轩的命令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一颗石子,在启明芯内部,尤其是在“启明二号”项目组和“盘古”EDA项目组之间,激起了层层涟漪。让一个尚处于原型阶段、未经大规模验证的内部EDA工具,直接应用于关乎公司核心利益的下一代主力芯片设计中,这在任何一家成熟的半导体公司看来,都是近乎疯狂的冒险。
  陈家俊最初接到林轩的通知时,也是满腹疑虑。作为“启明二号”的项目总负责人,他肩负着巨大的压力,必须确保这款芯片按时、高质量地完成设计并成功流片。任何可能导致项目延期或失败的风险,他都必须慎之又慎。
  “林生,这个……风险是不是太大了?”在一次只有林轩、陈家俊和李志远的闭门会议上,陈家俊坦诚地表达了自己的担忧,“‘启明二号的设计本来就非常复杂,时间又这么紧。万一‘盘古引擎不稳定,或者结果不理想,耽误了进度,这个责任……”
  “家俊,我理解你的顾虑。”林轩拍了拍他的肩膀,“但你想想,如果我们这次成功了,意味着什么?”
  他没有等陈家俊回答,继续说道:“这意味着,我们的芯片设计效率可能会有质的提升!意味着,我们可以在更短的时间内,设计出性能更好、成本更低的芯片!意味着,我们拥有了一项竞争对手无法轻易复制的核心竞争力!更意味着,我们朝着摆脱国外EDA工具依赖、实现真正自主可控的目标,迈出了关键一步!”
  “风险是有的,但收益更大!”林轩的目光灼灼,“我相信志远团队的能力,我也相信你们后端团队的学习和适应能力。我们不要求一开始就用‘盘古来做全芯片的PR,先从一个模块开始尝试。失败了,我们损失的只是一点时间,大不了切换回商业工具重做;但如果成功了,那将是战略性的胜利!”
  李志远也适时补充道:“陈总,林总,请放心。我们过去一周对PR引擎进行了密集的加固测试和优化,修复了几个已知的稳定性问题。虽然还不能保证100%完美,但在特定类型的电路上,处理效率和结果质量是得到验证的。我们会派最有经验的工程师,全程一对一支持你们的后端团队,确保他们能够顺利上手,并及时解决遇到的任何问题。”
  林轩看着陈家俊,语气诚恳:“家俊,我知道这让你承担了额外的风险和压力。但启明芯要发展,就不能永远走别人走过的老路。我们需要一点冒险精神,需要一点对我们自己技术实力的自信!这件事,我希望你能全力支持!”
  陈家俊看着林轩坚定的眼神,又看了看李志远充满期待的表情,最终咬了咬牙:“好!林生,我干了!就按您说的,我们挑一个合适的模块,让‘盘古来试试!”
  决策一旦做出,执行便雷厉风行。
  经过“启明二号”后端团队和“盘古”团队的联合评估,他们最终选定了USB
  1.1控制器的核心数字逻辑部分,作为“盘古”PR引擎的第一个“实战演练场”。这个模块的选择颇有讲究:它的规模适中(大约十万门左右的逻辑),复杂度足够高(包含多种时钟域和相对复杂的控制逻辑),而且时序要求比较严格(需要满足USB协议的精确时序),但又并非整个芯片最核心、最不能出问题的部分(比如ARM内核或DSP)。用它来“试刀”,既能检验“盘古”的真实能力,又能将潜在风险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
  负责这个模块后端物理实现的是一位名叫张伟的年轻工程师,他是去年刚从交大微电子专业硕士毕业加入启明芯的,虽然经验不算丰富,但学习能力强,对新技术充满热情,也是陈家俊重点培养的后端骨干之一。
  接到这个特殊的任务,张伟既兴奋又紧张。兴奋的是能够率先使用公司自研的“秘密武器”,紧张的是怕自己搞砸了,辜负了领导的信任。
  按照流程,张伟首先尝试使用公司购买的、业界主流的Cadence
  SE工具来对USB控制器模块进行布局布线。他按照标准的流程,导入网表(Netlist)和时序约束(SDC),设置好工艺库文件和设计规则(DRC/LVS
  Rules),然后点击了“运行”。
  SE工具开始勤勤恳恳地工作,屏幕上不断跳动着布局、布线的日志信息。然而,几个小时后,第一次运行结果出来了——不理想。时序报告(Timing
  Report)显示,有十几条关键路径存在建立时间违例(Setup
  Violation),最大负时序裕量(Negative
  Slack)达到了近1纳秒(ns),这意味着芯片无法稳定运行在目标频率下。而且,布局后的模块面积也比预期的要大一些。
  “看来这个模块的时序确实挺紧的。”张伟皱了皱眉,开始尝试调整SE的各种参数设置,比如提高优化努力程度(Effort
  Level)、尝试

第78章 EDA 赋能 - “启明二号”的“秘密武器”[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