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布局策略、手动调整时钟树等,然后重新运行PR。
第二次运行,时间更长了,花了将近六个小时。结果出来,时序有所改善,负时序裕量减少到了0.5纳秒,但仍然没有完全收敛。面积也没有明显减小。
“再试试加Buffer插Repeater?”张伟喃喃自语,准备进行第三次尝试。这在复杂的后端设计中是很常见的,一个模块反复迭代优化十几次甚至几十次都不足为奇,非常耗时耗力。
就在这时,“盘古”团队派来支持他的资深工程师老吴走了过来。“小张,要不……试试用‘盘古跑一下?”
张伟犹豫了一下,点了点头。
在老吴的指导下,张伟开始学习使用“盘古”PR引擎。正如李志远所说,这个内部工具目前还没有图形用户界面,所有操作都需要通过命令行和脚本来完成,显得有些“简陋”和“原始”。导入设计、设置约束的过程也比商业工具繁琐一些。
“这……能行吗?”张伟心里嘀咕着,但还是按照老吴的指点,仔细地设置好各项参数,然后敲下了运行命令。
“盘古”引擎开始运行。出乎张伟意料的是,它的运行速度非常快!屏幕上的日志信息滚动得飞快,各种布局、布线阶段的优化信息不断闪现。仅仅过了一个多小时,“盘古”就提示任务完成了!
“这么快?!”张伟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他迫不及待地打开了生成的版图文件和时序报告。
版图文件在专门的查看工具中打开,布局布线的结果看起来……似乎还挺规整?至少没有出现明显的DRC(设计规则检查)错误。
然后,他打开了时序报告。当看到报告结果的那一刻,张伟的嘴巴惊讶得张成了O型!
“WNS(Worst
Negative
Slack,最差负时序裕量)……是……是正的?!+0.23纳秒?!”这意味着所有路径的时序都满足了要求,而且还有一定的裕量!
“TNS(Total
Negative
Slack,总负时序裕量)……是0!没有时序违例!”
“面积呢?面积怎么样?”老吴也凑了过来,紧张地问道。
张伟快速查看了面积报告,对比了一下之前用SE跑出来的结果。“面积……面积好像还小了大概3%左右!”
成功了!一次成功!
仅仅用了一个多小时,“盘古”PR引擎不仅成功完成了这个连商业工具都需要反复迭代优化的复杂模块的布局布线,而且在时序和面积这两个关键指标上,都明显优于商业工具的结果!
“我的天……这……这太不可思议了!”张伟激动得有些语无伦次。他立刻将结果汇报给了陈家俊。
陈家俊得到消息后,第一时间赶了过来,亲自检查了版图和报告。当确认结果无误后,这位一向沉稳的项目负责人也忍不住用力挥了一下拳头!“好!太好了!志远!你们的‘盘古,真是我们的‘秘密武器啊!”
李志远也激动不已,但他保持着科学家的严谨:“陈总,这只是在一个模块上的初步成功。我们还需要进行更全面的验证,包括LVS(版图与原理图一致性检查)、DRC以及后续的寄生参数提取和后仿真,确保结果的正确性和可靠性。”
接下来的两天,张伟和“盘古”团队紧密配合,对“盘古”生成的版图进行了各种严格的验证。结果显示,LVS完全一致,DRC没有致命错误(只有一些需要手动修复的小问题),寄生参数提取后的后仿真(PostLayout
Simulation)也确认了时序的正确性。
这次成功的“实战演练”,在启明芯内部引起了巨大的震动!
芯片设计团队的工程师们,尤其是后端工程师,亲眼见证了自研EDA工具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更高的效率,更好的结果!这极大地增强了他们对“盘古”项目的信心和期待。
而对于林轩来说,这次成功验证了他力排众议、坚持投入自研EDA战略的正确性。他知道,“盘古”目前的能力还很有限,距离完全取代商业工具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这个“零的突破”,意义非凡!它证明了启明芯不仅能设计出优秀的芯片,更有潜力掌握设计芯片的“母机”——EDA工具!
林轩立刻做出决定:在“启明二号”后续的设计中,选择更多合适的模块,继续试用和打磨“盘古”PR引擎,让EDA研发与芯片设计形成更紧密的迭代和协同效应。
EDA的赋能,不再仅仅是停留在PPT上的战略构想,而是开始真真切切地为启明芯的产品研发注入新的动力。“启明二号”这艘承载着巨大期望的“凤凰号”战舰,在拥有了“盘古”这件初露锋芒的“秘密武器”之后,它的航程,似乎变得更加值得期待了。
第78章 EDA 赋能 - “启明二号”的“秘密武器”[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