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68章 产能!产能!——“深圳奇迹”的代价[1/2页]

国芯崛起:从香江到硅谷 代码潮汐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初春,香江的空气开始变得湿热,如同启明芯此刻所面临的局面——机遇与挑战交织,希望与压力并存。
  在黄耀龙近乎“魔鬼式”的督促和启明芯驻厂工程师团队的全力支持下,深圳宝安区那两家原本名不见经传的代工厂,爆发出了令整个珠三角电子加工业都为之侧目的“启明芯速度”。
  经过三个多月的极限爬坡,两条专门为“启明Pioneer”打造的生产线,终于达到了一个惊人的里程碑——合计月产能突破了三万台!这个数字,在当时对于一款结构相对复杂、元器件来自全球、且质量要求严苛的消费电子产品来说,几乎是一个奇迹。
  黄耀龙站在B工厂那条灯火通明、略显嘈杂的SMT生产线旁,看着传送带上快速流过的一片片墨绿色的PCB板,以及机械臂精准而高速地将各种微小的元器件贴装上去,心中充满了难以言喻的成就感。他知道,这个“奇迹”的背后,是无数汗水、泪水甚至血水的浇灌。
  代价,是沉重的。
  人的极限与管理的粗放:
  为了追赶产能,工人们几乎是连轴转,每天工作超过12个小时是家常便饭,甚至有人累倒在生产线上。虽然计件工资和高额奖金刺激着他们的神经,但长期疲劳带来的注意力下降和操作失误,却是无法避免的。产品的直通率(First
  Pass
  Yield)始终在一个不太理想的水平徘徊,需要大量的返工和维修,这又进一步增加了成本和管理难度。
  工厂的管理层大多是草莽出身,缺乏现代化的生产管理经验。他们更擅长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压榨工人的劳动力,但在流程优化、质量控制、物料管理等方面却显得捉襟见肘。黄耀龙和驻厂工程师们不得不花费大量精力去纠正他们的错误观念,推行更科学的管理方法,过程充满了摩擦和冲突。
  质量的隐忧与“B级品”的无奈:
  尽管林轩三令五申“质量是生命线”,但在极限的生产压力下,一些非核心的质量问题还是难以完全杜绝。比如,部分批次的铝合金外壳出现了细微的划痕或氧化斑点;部分机器的“灵动滚轮”阻尼感存在个体差异;甚至有用户反馈收到的新机包装盒有破损。
  为了不影响核心产品的出货速度和品牌形象,黄耀龙不得不按照之前的预案,建立了“B级品”处理流程。将那些功能完好、但外观存在微小瑕疵的产品筛选出来,通过特定的渠道(比如员工内购、或者与一些对价格极其敏感的非主流市场渠道商合作)进行折价销售。这虽然减少了直接的报废损失,但也增加了库存管理和渠道管理的复杂度,并且对品牌形象也存在潜在的伤害。
  代工厂之间的“宫斗”:
  随着启明芯订单量的持续增长,两家代工厂之间的竞争也变得更加激烈和“不择手段”。A厂偷偷高薪挖走了B厂几名技术骨干,B厂则在启明芯分配新测试设备时向黄耀龙“告状”,指责A厂藏匿关键物料。甚至还出现了互相诋毁对方产品质量、

第68章 产能!产能!——“深圳奇迹”的代价[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