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68章 产能!产能!——“深圳奇迹”的代价[2/2页]

国芯崛起:从香江到硅谷 代码潮汐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试图抢夺更多订单份额的情况。
  黄耀龙被搞得焦头烂额,他既要安抚两边老板的情绪,又要确保生产不受影响,还要维护启明芯的利益。他甚至不得不请出一些在深圳当地颇有能量的“中间人”来调解矛盾。他深刻体会到,在中国这片充满活力但也缺乏规则的土地上做生意,远比在香港要复杂得多。
  成本的“黑洞”与财务的警报:
  高速运转的生产线,如同一个吞噬成本的黑洞。加班费、高损耗率、返工成本、B级品折价、管理协调费用……各种计划外支出不断累积。赵晴鸢的财务团队对深圳生产成本进行了精密的审计后,得出的数字让所有人都吓了一跳——实际的单台制造成本,比最初预估的要高出近15%!
  “林总,各位,”在一次财务会议上,赵晴鸢的表情异常严肃,“深圳的产能奇迹,是以极高的隐性成本为代价换来的。如果我们不能尽快优化生产流程、提高良率、降低损耗,这种高成本的模式将严重侵蚀我们的利润空间,甚至可能拖累整个公司的现金流!”
  她提出了一系列建议:加强对代工厂的成本审计和绩效考核、引入更专业的供应链管理人才、优化物料采购和库存管理、甚至……开始认真评估自建工厂的可能性。
  建立“防火墙”——启明芯品控中心:
  面对深圳生产暴露出的种种问题,林轩和赵晴鸢更加坚定了建立自有品控体系的决心。他们迅速拍板,在靠近两家代工厂的区域,租赁了一个独立的仓库,并从香港和内地招聘了一批经验丰富的质检工程师和技术工人,组建了“启明芯深圳质量保证中心”。
  这个中心配备了全套的最终产品测试设备(部分是从香港实验室调拨过去的),负责对所有代工厂生产出来的成品,进行独立、严格的最终抽检甚至全检。只有通过了启明芯自己QC盖章的产品,才能被允许出货。
  这个举措虽然增加了运营成本,但却像一道“防火墙”,有效地将代工厂的质量波动风险隔离在最终用户之外,最大限度地保证了启明芯品牌的声誉。这也向代工厂传递了一个明确的信号:启明芯对质量的要求是绝不妥协的。
  经过了数月的挣扎、混乱和调整,到1997年春夏之交,启明芯的深圳制造基地总算是步入了相对稳定和有序的轨道。产能稳定在每月三到四万台,产品质量在自有QC中心的把控下也得到了保障。
  这个过程充满了艰辛和代价,但也为启明芯积累了宝贵的、在中国大陆进行大规模制造和供应链管理的经验。黄耀龙这位老将,也在烈火的锤炼中,成长为了一名真正能够独当一面的、熟悉两地运作模式的运营干将。
  林轩知道,这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未来随着产品线的扩张和出货量的指数级增长,制造和供应链的挑战只会越来越大。但他相信,凭借着“香港大脑+全球资源+深圳速度”这个独特的模式,以及不断完善的管理体系,启明芯一定能够克服这些挑战,为未来的“帝国”打下最坚实的制造基石。

第68章 产能!产能!——“深圳奇迹”的代价[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