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46章 “上帝之手”与架构魔法[1/2页]

国芯崛起:从香江到硅谷 代码潮汐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观塘,海滨道。
  夜幕早已低垂,窗外维多利亚港的璀璨灯火如同打翻的珠宝盒,散发着迷离的光晕。然而,在这栋毫不起眼的老旧工业大厦的某一层,却亮着与这夜色格格不入的、炽白而专注的灯光。“启明芯”新租下的实验室里,空气仿佛凝固成了实体,弥漫着焊锡助焊剂的松香气味、速溶咖啡的微苦焦香,以及一群年轻大脑高速运转时散发出的、难以言喻的紧张与亢奋。
  距离“启明一号”最终设计文件提交的内部死线,只剩下不到三天。
  林轩已经连续四十几个小时没有离开过这片区域了。他坐在一排高配置图形工作站的中间位置,面前三台21英寸的“大屁股”CRT显示器(黄耀龙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从一家即将倒闭的广告设计公司淘来的二手货)组成了一个环绕式的操作台,屏幕上密密麻麻地布满了复杂的电路原理图、Verilog硬件描述语言代码、以及花花绿绿的集成电路版图视图。
  他的手指在特制的人体工学键盘上翻飞,速度快得只留下一片残影。时而,他会停下来,眉头微蹙,调出特定的仿真波形图,放大、对比、分析,然后迅速敲击键盘,修改几行代码或是调整版图中某个晶体管的尺寸、某段金属互连线的宽度。他的动作行云流水,带着一种宗师级的从容与精准,仿佛他不是在设计一块指甲盖大小的芯片,而是在指挥一场规模宏大的战役。
  “小王,你看这里,”林轩头也不抬,声音清晰地穿透服务器风扇的低鸣,传到旁边一位双眼布满血丝、头发乱得像鸟窝的年轻工程师耳中,“这个关键路径的时序裕量太小了。标准的静态时序分析(STA)工具告诉你满足要求,但那是在理想电压和温度下。考虑到我们工艺角的波动范围和未来的应用环境,这里肯定会出问题。”
  小王揉了揉酸涩的眼睛,凑近屏幕,看着林轩指出的那条密密麻麻的信号通路,以及旁边仿真软件给出的“Pass”结论,脸上写满了困惑:“可是,林生,仿真结果确实是通过了啊,而且我们已经用了最严格的约束条件了……”
  “仿真工具不是万能的,它只能告诉你已知规则下的结果,却无法预知潜在的物理效应极限。”林轩摇摇头,调出另一个更底层的晶体管级仿真工具,“我们用HSPICE(一种电路仿真软件)单独跑一下这个路径在最差工艺角、最高工作频率和峰值电流下的瞬态响应……你看这里,”他指着屏幕上一条急剧下跌的电压曲线,“电压暂降超标了,会导致逻辑误判。标准单元库的延时模型在这种极端情况下是不准确的。”
  小王看得目瞪口呆,他第一次知道仿真还能这样跑,还能发现STA工具发现不了的问题。
  “怎么办?林生?加Buffer(缓冲器)?还是调整驱动强度

第46章 “上帝之手”与架构魔法[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