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45章 帝国基石,新实验室的脉动[1/2页]

国芯崛起:从香江到硅谷 代码潮汐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命令一下,整个“启明芯”团队如同上紧了发条的精密机械,瞬间爆发出惊人的能量。
  黄耀龙几乎是连滚带爬地冲出了办公室,他的大脑在飞速运转,那张写满“天书”的采购清单仿佛烙印在了他的脑海里。他首先打给了几个在香港电子行业经营多年的老朋友,询问是否有相关设备的二手信息或渠道。得到的答复大多是摇头或语焉不详。香港的市场太小,这些尖端设备本就稀少,流通的更是凤毛麟角。
  “看来只能从海外想办法了!”黄耀龙咬了咬牙,开始翻阅他多年积累下来的名片夹,里面有做进出口贸易的、有跑国际物流的、甚至还有几个早年移民去了欧美的同学、朋友。他知道,这注定是一场与时间赛跑、需要动用一切资源的全球“寻宝”行动。他一边打着越洋电话,用他那带着港味的英语和对方讨价还价、核对型号、安排运输,一边还要按照林轩那些看似随意却暗藏玄机的“提示”,在观塘、火炭、柴湾等几个老牌工业区之间奔波,寻找合适的厂房。
  林轩的提示确实“神准”。黄耀龙拜访了好几家中介,看了不下十几个地方,不是电力容量不够,就是层高太低,要么就是业主苛刻、租金离谱。正当他焦头烂额之际,一家中介偶然提到观塘海滨道附近有栋老工业大厦,前两年因为一家大型纺织厂搬迁,整栋楼重新做了电力和消防改造,现在正有几个大面积单位放租,价格相对便宜。黄耀龙心中一动,立刻赶去查看,发现那里的条件——无论是层高、承重、电力供应(独立的变压器房!)、还是靠近码头的便利交通,都完美契合了林轩描述的所有“隐性”要求!他当即拍板,用一个相对优惠的价格,签下了一整层、近千平米的租约。
  与此同时,嘉慧资本领投的第一笔五百万美金,在签署Term
  Sheet后的第三天,准时打入了“启明芯”在汇丰银行新开设的对公账户。看着那一长串零,即使是林轩,心中也不免泛起一丝波澜——这是他重生后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桶金,是撬动未来的那个支点,终于牢牢握在了手中。
  赵晴鸢虽然人还在处理原公司的离职交接和飞往香港的准备,但她的工作已经远程展开。一封封措辞严谨、逻辑清晰的电子邮件从她的邮箱发出,指导着香港这边聘请的临时律师和会计师,快速搭建起符合国际标准的VIE架构(可变利益实体,便于未来海外上市和规避政策风险),建立起多币种资金管理账户,并开始起草极其复杂的、与早期核心员工贡献和未来融资轮次挂钩的期权激励计划草案。她的专业、高效和对细节的把控能力,让林轩对这位即将到任的“大内总管”充满了期待。
  新实验室的场地敲定后,装修和改造工作立刻以“香港速度”展开。林轩亲自审核了装修方案,对实验室区域的防静电、无尘等级、电力布线、网络架构都提出了远超常规标准的要求。一时间,工人们进进出出,电钻声、敲打声此起彼伏,一个现代化的集成电路研发心脏,正在那栋老旧工业大厦的躯壳内,以惊人的速度孕育、成型。
  而林轩自己,则几乎将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启明一号”最后的冲刺阶段。他和第一组的工程师们,在新实验室临时隔出的一个区域里,围着几台高配置的工作站(部分是黄耀龙加急采购回来的最新型号),进行着最后的版图物理验证。
  这不仅仅是枯燥的检查工作,更是林轩进行“实战教学”的最佳课堂。
  “小王,你看这里,”林轩指着屏幕上一处密集的布线区域,“标准的DRC检查是通过了,但你用热仿真工具跑一下这里的电流密度和温度梯度……看到了吗?长期运行下,

第45章 帝国基石,新实验室的脉动[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