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20章 灵活应变,危中寻机[2/2页]

国芯崛起:从香江到硅谷 代码潮汐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将目标锁定在那些因危机而被裁员或主动寻求新机会的顶尖技术人才身上。
  招聘目标被精确地定义为芯启科技未来发展最急需的几类关键人才:
  ·
  模拟电路设计大师:
  SoC芯片的性能和功耗,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模拟IP的质量。林轩深知,一名经验丰富的模拟电路设计专家,其价值甚至超过十名普通的数字电路工程师。他尤其关注那些在PLL(锁相环)、ADC/DAC(模数/数模转换器)、电源管理芯片等领域有深厚积累的人才。
  ·
  高级验证工程师:
  随着芯片设计复杂度呈指数级增长,“流片一次成功”变得越来越困难,验证环节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林轩需要能够构建先进验证平台(如基于SystemVerilog和UVM,虽然这些概念在当时还很超前,但林轩已经开始布局)、精通形式验证、能够独立承担复杂模块乃至SoC系统级验证重任的高级人才。
  ·
  EDA核心算法专家:
  这是林轩的“私心”,也是芯启科技未来的核心竞争力所在。他渴望找到那些在物理设计(布局布线)、时序分析、逻辑综合、形式验证等EDA核心算法领域有深入研究和实践经验的顶尖高手。这些人往往隐藏在Cadence、Synopsys、Mentor
  Graphics等EDA巨头的研发部门,或者顶尖大学的相关实验室里。要在香港找到这样的人才,难度极大,但林轩坚信,危机中总会有“遗珠”出现。
  为了吸引这些“千金马骨”,林轩拿出了最大的诚意。除了提供在当时市场环境下极具竞争力的薪资待遇外,他还向核心人才承诺了远超行业平均水平的期权激励。“现在加入,你得到的不仅仅是一份工作,”他在面试一位从飞利浦香港研究院离职的资深模拟电路专家时,真诚地说道,“更是成为一家未来伟大的芯片公司早期合伙人的机会!”
  他亲自参与了每一位核心候选人的最终面试。他不仅仅考察对方的技术能力,更看重对方的学习潜力、价值认同以及是否具备与初创公司一同“摸爬滚打”的创业精神。他与候选人深入交流芯启科技的技术路线、产品规划和长远愿景,用自己对半导体产业未来的深刻洞见和坚定信念去感染对方。
  过程并非一帆风顺。有些目标人才对芯启科技这家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心存疑虑,担心稳定性;有些则对加入一家“前途未卜”的初创公司,放弃大平台的安逸生活感到犹豫;还有些则在薪资、期权等具体条件上反复拉锯。
  但林轩展现出了惊人的耐心和决心。对于真正看中的人才,他不惜三顾茅庐,反复沟通。
  其中,最为艰难的一次,是招揽一位在时序分析算法领域颇有建树、刚刚从硅谷回流香港的博士。这位名叫李志远的技术大牛,原本计划加入某家大型通讯公司,但受金融危机影响,该公司的招聘计划冻结。林轩得知消息后,立刻通过各种关系联系上对方。
  初次见面,李志远对芯启科技的“宏伟蓝图”并不感冒,他更关心实际的研发平台、技术挑战和个人发展空间。林轩没有空谈理想,而是直接将芯启科技在EDA点工具开发中遇到的具体算法瓶颈和盘托出,坦诚地展示了公司的技术实力和面临的挑战,并邀请李志远参与讨论。
  连续几天的技术“切磋”,让李志远对林轩在EDA领域的深刻理解和前瞻性布局感到震惊,也对芯启科技正在尝试攻克的难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最终,在林轩承诺给予其独立领导算法团队、并提供充足研发资源和极具吸引力的期权后,这位技术大牛点头加盟。
  李志远的加入,如同给芯启科技的EDA研发注入了一针强心剂,也极大地鼓舞了整个技术团队的士气。
  通过这一系列精准而坚决的“抄底”行动,在短短几个月内,芯启科技的核心研发团队规模不仅没有缩减,反而逆势扩张,吸纳了近十名在各自领域都堪称一流的高端人才。公司的技术短板得到了有效弥补,整体研发实力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这为后续“麻雀
  Rev
  B”的成功以及EDA工具的突破,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在执行上述一系列“危中寻机”策略的过程中,林轩发现,自己对专业法律和财务顾问的需求,变得空前迫切。无论是进行海外市场开拓中的合同谈判,还是与供应商进行风险评估和交易结构设计,抑或是处理人才招聘中涉及的劳动法、竞业限制、期权计划等复杂问题,都需要高度专业的支持。
  很自然地,他再次想到了赵雅凝。
  他开始更频繁地联系这位已经转投顶级律所的“专业人士”。起初,只是就一些具体的法律条款或合同文本进行咨询。但渐渐地,随着交流的深入,林轩发现赵雅凝不仅仅是一个优秀的律师,她对商业运作、风险评估、甚至宏观经济形势,都有着远超同龄人的敏锐洞察力和独到见解。

第20章 灵活应变,危中寻机[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