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11月17日,北方的寒风卷着枯叶掠过陈默老家的乡镇小道。村口的老槐树下,陈默的父亲戴着老花镜,反复摩挲着儿子寄来的存折,1258万港币的数字在阳光下泛着烫金的光泽。邻居王婶凑过来,惊得手里的簸箕差点落地:“老陈,这...这得是多少钱?”
“够盖十栋小洋楼!”陈默父亲声音发颤,眼角泛起泪花。他想起三年前送儿子去清华时,陈默背着塞满咸菜的布包,发誓要“混出个人样”。而此刻,儿子不仅寄回巨款,还在信里说要给村里修公路、建小学。
同样的场景也在周雨薇的家乡上演。当她把崭新的存折递给母亲时,这位一辈子务农的妇人摸着存折上的烫金字,突然捂住脸哭了起来:“我的闺女,真的出息了...”第二天,周雨薇带着施工队回到村里,规划中的养老院、电商服务站蓝图在土墙上展开,围观的乡亲们眼里满是憧憬。
林婉清的老家在西南山区。她用存款成立了“星火助学基金”,不仅资助了二十名贫困学生,还把自家老宅改造成了乡村图书馆。开学那天,戴着红领巾的孩子们排着队走进摆满电脑的阅览室,带队的老师哽咽着说:“这些孩子,终于能看到外面的世界了。”
这些消息很快在校园里传开。每天都有学生抱着计划书堵在星火实验室门口,其中不乏来自偏远地区的年轻人。“沈姐,我老家的特产卖不出去...”“我想开发一个帮助留守儿童的APP...”面对这些热切的面孔,沈知意决定启动“
第95章 荣光返乡:财富背后的蝴蝶效应[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