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172章 “软件基因”的拷问[1/2页]

国芯崛起:从香江到硅谷 代码潮汐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赵晴鸢从战略和财务层面,为林轩勾画的“北辰”蓝图注入了强大的可行性论证。然而,横亘在众人面前的,还有一个看似难以逾越的障碍——启明芯,这家以硬核芯片设计能力闻名于世的公司,真的具备驾驭操作系统和软件生态这种“软实力”的“基因”吗?
  这个问题,如同房间里的大象,虽然暂时被宏伟的愿景和潜在的巨额回报所掩盖,但它始终存在于许多技术人员,尤其是那些拥有深厚软件背景的工程师心中。
  在后续的一次专门讨论新战略技术细节的闭门会议上,曾经在微软总部参与过Windows
  CE内核开发、后来被启明芯重金挖来的资深软件架构师刘建明(老刘),终于忍不住将这个疑问摆在了桌面上。
  “林总,赵总,各位,”老刘的表情很严肃,语气也十分直接,“我们必须承认一个事实:启明芯到目前为止,所有的成功都建立在强大的硬件设计能力之上。无论是MP3芯片、DVD芯片,还是即将惊艳世界的‘蜂鸟SoC,我们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对半导体底层技术、对芯片架构、对物理实现的深刻理解。”
  “但是,操作系统和软件生态,是完全不同的游戏规则。”他环视着在场的众多硬件专家,“它需要的不仅仅是逻辑严谨的工程师思维,更需要对用户交互、对开发者心理、对社区运营、对商业模式有着极其敏锐的洞察力和把控力。”
  “我们需要建立起一套完全不同于芯片设计的、高效的、能够支撑亿万行代码开发的软件工程管理体系;我们需要招募、培养、并留住成千上万的顶尖软件工程师、架构师、测试工程师、产品经理、UI/UX设计师、开发者关系经理……”
  “我们还需要在全球范围内,与数以百万计的第三方开发者建立互信、共赢的合作关系,说服他们放弃成熟的平台,来为一个前途未卜的新系统投入时间和精力……”
  “最关键的是,操作系统是一个需要长期投入、持续迭代、不断修复Bug、提供安全更新的‘生命体。它不像芯片流片成功就基本定型,它需要一个庞大而专业的团队,进行长达十年甚至更久的维护和演进……”
  老刘深吸一口气,总结道:“恕我直言,目前我们公司从组织架构、人才储备、到企业文化,都还严重偏向于硬件思维。我们真的准备好迎接这样一场彻底的、深入到‘基因层面的转型了吗?我们是否有足够的耐心、足够的智慧、足够的‘软实力去赢得这场软件和生态的战争?”
  老刘的话,如同尖锐的探针,刺破了笼罩在众人心头的乐观情绪,直指启明芯目前最核心的软肋。
  会议室里,气氛再次变得有些沉寂。不少有软件背景的工程师,都默默地点头表示认同。即使是对新战略充满信心的陈家俊和张建华,此刻也露出了思索的神色。他们知道,老刘提出的问题,是客观存在的,也是新战略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
  关键时刻,负责整个公司软件平台研发工作的负责人小张(张明),站了出来。他的脸上没有丝毫的退缩,反而充满了昂扬的斗志。
  “刘工提出的问题非常关键,也非常现实。”小张的声音洪亮而坚定,“我承认,我们启明芯目前的‘软件基因,相比微软、诺基亚这些老牌软件或平台巨头,确实还不够强大,经验积累也相对欠缺。”
  “但是,”他语气一转,充满了自信,“要说我们完全没有软件基因,或者说我们无法在短时间内进化出强大的软件基因,我绝不同意!”
  “第一,我们并非从零开始!”小张提高了音量,“大家是否还记得Pioneer
  V1发布时,我们那套完全自主开发的、基于嵌入式Linux深度定制的操作系统和UI

第172章 “软件基因”的拷问[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