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118章 柳暗花明?关键证据的发现[1/2页]

国芯崛起:从香江到硅谷 代码潮汐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时间如同最残酷的敌人,在启明芯与MP3专利联盟的全球诉讼战中,无情地向前推进。转眼间,又是数周过去。法律战场上,双方依旧在进行着激烈的程序性攻防和证据开示,启明芯虽然暂时避免了被禁售的厄运,但巨大的诉讼成本和市场不确定性,如同乌云般始终笼罩在公司上空。
  而在那间略显杂乱、堆满了故纸堆的“技术考古资料室”里,气氛更是压抑到了极点。由林轩寄予厚望的“技术考古小组”,在经历了最初找到EBU(欧洲广播联盟)那条线索的短暂兴奋后,再次陷入了困境。
  他们费尽周折,终于通过那位BBC退休工程师的关系,联系上了当年参与EBU
  DAB(数字音频广播)项目的一位德国专家。这位专家确认,当年法国CCETT(法国电视传输研究中心)确实提交过多份关于音频编码技术的研究报告,其中一些方案在理论上与后来的MPEG
  Layer
  2/3有相似之处。但是,当小组请求获取这些报告原文时,却遇到了重重阻碍。EBU的官方档案管理极其严格,涉及到成员机构的内部研究报告更是被视为商业秘密,非相关方根本无权查阅。而CCETT方面,在得知启明芯正在与他们的“盟友”Fraunhofer等机构进行专利诉讼后,态度更是变得异常警惕和不配合。
  “林总,EBU这条线索,恐怕很难走通了。”负责该方向的小组长安德鲁(一位精通多国语言的前欧洲专利局审查员助理),在一个深夜的汇报会上,疲惫地说道,“我们尝试了所有能想到的公开和非公开渠道,都无法拿到那份关键的CCETT报告。即使能拿到,其‘公开性在法律上如何界定,也是个巨大的问号。”
  其他几个方向的进展同样不容乐观。德国爱尔兰根大学那边的文献虽然找到了一些,但都不够“致命”。跨领域的检索也如同石沉大海。
  难道林轩的记忆出现了偏差?或者,那些可能存在的Prior
  Art证据,真的就如同石沉大海,永远无法被找到了?团队成员们心中都蒙上了一层阴影。连一直对林轩“神机妙算”深信不疑的李志远,私下里也开始有些动摇,觉得挑战MP3核心专利有效性的想法,可能真的过于“异想天开”了。
  就在整个“技术考古”行动几乎要陷入停滞,大家甚至开始考虑将主要精力转回技术规避方案时,一个意想不到的突破,却在最不经意的地方出现了。
  突破口,竟然来自于一位刚刚加入启明芯不久的、负责“盘古”EDA项目底层数据库优化的年轻软件工程师,小赵。小赵是个技术宅,除了工作,最大的爱好就是逛各种冷门的、骨灰级的计算机历史和技术论坛。
  这天晚上,小赵在完成了一天的工作后,像往常一样,打开了一个名为“RetroComputing
  BBS”的、界面极其简陋、用户也寥寥无几的在线论坛。这个论坛聚集了一批对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计算机软硬件技术极度痴迷的“老古董”和研究者。
  小赵正在漫无目的地浏览着一个关于“早期数字信号处理(DSP)芯片与算法”的讨论串。帖子里,一群ID古怪的“大神”们正在争论着TI(德州仪器)的TMS320系列和ATT的DSP16系列在当年的优劣,以及各种早已被遗忘的音频、语音压缩算法的实现细节。
  突然,一个ID为“PsychoAcoustic_Guru”的用户在回复中提到了一句:“……说到感知编码,其实早在80年代中期,Karlheinz
  Brandenburg(MP3的主要发明人之一)在爱尔兰根大学做博士研究的时候,他的导师Dieter
  Seitzer教授实验室内部,就已经有一个基于VAX小型机运行的、相当完善的感知音频编码仿真系统了,他们称之为‘OCF(Optimum
  Coding
  in
  the
  Frequency
  domain)。我记得当时看过一份他们内部的技术备忘录(Technical
  Memo),里面详细描述了掩蔽阈值的计算和比特分配策略,相当超前……”
  这段话立刻引起了小赵的注意!Brandenburg!Dieter
  Seitzer!爱尔兰根大学!OCF!技术备忘录!这些关键词,不正是“技术考古小组”一直在苦苦追寻的吗?!虽然只是论坛上的一段“吹水”,但这个ID看起来非常专业,提到的信息也异常具体!
  小赵的心脏猛地一跳,他立刻将这段回复截图,并以最快的速度冲到了还在加班的李志远的办公室!
  “李…李博!”小赵激动得有些结巴,“您快看这个!这个论坛上的信息!会不会……会不会就是林总说的那个方向?!”
  李志远接过截图,快速浏览了一遍,眉头立刻紧锁,随即眼中爆发出难以置信的光芒!“OCF……Seitzer实验

第118章 柳暗花明?关键证据的发现[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