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13章 拜访远大,初探市场[2/2页]

国芯崛起:从香江到硅谷 代码潮汐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他打开一个终端程序,加载了预先编译好的配置文件和MP3测试文件——正是那首林轩特意挑选的,在这个时代红遍大江南北的张学友的《吻别》。
  当经典的旋律通过音箱缓缓流淌出来时,音质清晰,没有任何卡顿或杂音。会议室里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到了那块正在工作的开发板和跳动的终端数据上。远大几位技术人员脸上的严肃表情终于被打破了,取而代偿的是明显的惊讶和浓厚的兴趣。他们相互交换了一个眼神,身体也不自觉地向前倾了倾。
  “林生,”那位戴金边眼镜的李总监率先打破了沉默,他的目光紧紧锁定在那块开发板上,语气中带着一丝难以置信,“这个MP3解码……真的是通过这块板子实时完成的?没有借助电脑的CPU?”他一边问,一边仔细观察着那块看起来并不复杂的开发板,试图找出任何可能的“猫腻”。对于数字音频处理,他们并不陌生,但如此低资源占用的实时解码,确实超出了他们的预期。
  “千真万确,李总监。”林轩自信地点头,语气斩钉截铁。“这完全是我们基于FPGA进行的原型验证。其核心的解码算法,是我们团队完全自主研发的,没有使用任何现成的第三方代码库。当然,这只是原型阶段,”林轩话锋一转,指着开发板,“FPGA的成本和功耗都比较高。我们的下一步计划,是将这套成熟的算法固化成专门的ASIC(专用集成电路)芯片。届时,芯片的体积、功耗和成本都将得到数十倍甚至上百倍的降低,完全可以满足便携式消费电子产品的需求。”
  他顿了顿,观察着对方的反应,继续说道:“我们将其命名为‘麻雀,寓意‘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它不仅能高效解码MPP3,未来还可以集成更多功能,例如简单的音效处理、文件管理等。我们相信,基于‘麻雀芯片,可以开发出革命性的便携式数字音乐播放器。”
  接下来,林轩从技术架构的先进性、算法的效率、未来ASIC芯片的性能指标预估、以及潜在的产品形态构想(例如结合闪存的小型播放器、集成到音响系统等)等多个方面,向远大的人做了详细的介绍。他语速平稳,逻辑清晰,将复杂的技术概念用相对易懂的语言表达出来,展现了深厚的技术功底和对未来市场的洞察力。
  远大的人听得非常认真,采购负责人甚至拿出笔记本开始记录。李总监和两位技术主管则不时点头,显然对技术细节非常关注。介绍告一段落后,便进入了提问环节。而这些问题,正如林轩预料的那样,直接、尖锐,充满了商业上的审慎和现实考量。
  “林生,你们这个方案,最终的ASIC芯片成本能做到多少?”采购负责人率先发问,直指核心,“能量产吗?良率能保证多少?对比现在我们使用的CD随身听机芯,成本上有没有优势?”
  李总监紧接着问道:“专利问题怎么解决?MP3的核心专利主要掌握在德国Fraunhofer研究所等机构手中。你们的算法是完全自主研发,能绕开这些专利壁垒吗?会不会存在潜在的法律风险?一旦我们采用了你们的方案,如果遭遇专利诉讼,责任如何界定?”
  一位技术主管则更关注市场层面:“市场真的能接受这种全新的音乐消费模式吗?CD和磁带是实物,一手交钱一手交货。MP3需要消费者先获得数字音乐文件,无论是从网上下载还是其他渠道,这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习惯的培养需要时间,也涉及到版权问题。你们怎么看这个市场教育的过程?”
  另一位技术主管补充道:“芯片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如何保证?消费电子产品对稳定性的要求非常高。你们的ASIC芯片设计和生产经验如何?如果选择合作,你们能提供多大程度的技术支持?比如参考设计、固件开发、甚至后续的产品调试?”
  问题一个接一个,如同密集的火力,考验着林轩团队的应变能力和准备充分度。
  黄耀龙适时地站了出来,他清了清嗓子,脸上挂着职业的笑容,开始解答商务和市场方面的问题。他引用了一些国外关于互联网发展和数字音乐潜力的报告(虽然这个年代这样的报告还很初步),强调了数字化是未来的大趋势,并就成本控制、市场推广策略、合作模式等方面给出了芯启科技的初步设想。他巧妙地避开了目前阶段无法给出确切答案的部分,转而强调未来的潜力和合作共赢的可能性。
  林轩则再次接过技术细节方面的问题。他没有回避目前FPGA原型的不足,坦诚地说明了在功耗和体积上的局限性,以及ASIC设计生产中可能遇到的挑战。但他着重强调了其自主算法的优势——高效、低资源占用,并解释了他们计划如何通过架构优化来规避核心专利的某些关键点,同时也暗示芯启科技未来在其他领域(如EDA)的技术积累可能带来的交叉授权谈判筹码。对于技术支持,他承诺一旦合作,芯启将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服务,确保客户能够顺利地将“麻雀”芯片应用到产品中。他的坦诚和自信,以及对技术细节的深入把握,给远大的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第13章 拜访远大,初探市场[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