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2014年8月25日,郑州的清晨裹挟着中原大地特有的热浪,市政府大楼18层的会议室里,投影仪的蓝光映照着参会人员专注的神情。市发改委主任李明远将激光笔指向屏幕上的星达全自动生产业链园区规划图,深吸一口气道:“各位,这不是普通的工业园区——星宁集团打造的这座‘未来工厂,将彻底改写郑州制造业的格局。”
  大屏幕上,3D模型缓缓展开:占地万亩的园区内,智能物流轨道纵横交错,全自动化生产线24小时运转,光伏屋顶与雨水回收系统构建起自给自足的能源生态。更令人震撼的是产业链图谱——从手机芯片封装到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从智能家居模块到无人机核心组件,星达园区宛如精密运转的“工业心脏”,将带动上下游超百家企业协同发展。
  “根据测算,”李明远切换到经济数据页面,“园区投产后,每年可为郑州贡献百亿级税收,直接创造5万个就业岗位,间接带动上下游企业新增就业20万人。十年内,这里将成为中部地区最大的智能制造产业集群。”会议室里响起此起彼伏的惊叹,副市长王芳推了推眼镜:“这哪里是企业,分明是在造一座‘产业之城!”
  网络上,星宁百亿产业园落户郑州的话题迅速登顶。网友们扒出星宁集团的“野心”:园区不仅配备全球顶尖的AI质检系统,还预留了5G+工业互联网接口,甚至规划了“智慧社区”为员工提供一站式服务。热评第一写道:“沈知意这是要把郑州变成中国的‘智造硅谷啊!”更有财经博主制作对比图:左边是传统工业园区的繁忙景象,右边是星达园区的无人生产线,配文“这差距,简直是蒸汽机到量子计算机的跨越”。
  此时的我正在衢州庄园的临时办公室,拨通了李明远的电话。听筒里传来压抑的兴奋:“沈总,您的规划太超前了!市委常委会已经通过了园区的特殊扶持政策,土地审批、税收优惠全部绿色通道!”我望着窗外的葡萄园,指尖划过平板电脑上的园区实时数据:“李主任,星达园区的核心在于‘共生——上游的原材料供应、中游的智能生产、下游的销售服务,必须形成闭环。”
  我调出下游产业链布局图,继续说

续写故事第430[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