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20日,西伯利亚的初秋已带寒意,星宁葡萄酒合资企业的玻璃幕墙却映着璀璨灯火。员工们下班后不再行色匆匆,而是三两成群地走进园区内的俄语文化中心——这里每周都会举办“中俄文化夜”,烤炉上的列巴香气混着手风琴的旋律,将异国他乡的陌生感渐渐消融。
财务室的保险箱又一次被打开,崭新的卢布钞票整齐码放。国内员工王强摸着存折上“586.9万卢布”的数字,眼眶微微发热。八个月前,他还是哈尔滨某工厂的普通工人,如今不仅还清了房贷,还能每月给老家寄去一笔可观的生活费。“媳妇儿,等过年回去,咱就把爸妈接来看看!”视频通话里,他指着宿舍大阳台上的盆栽蔬菜,“这阳台比咱家客厅还宽敞!”
副总办公室内,李雪正与俄国合伙人探讨新品推广方案。她办公桌上的电子相册循环播放着过去八个月的工作瞬间:从在零下三十度的葡萄园指导剪枝,到在莫斯科国际酒展上用流利俄语侃侃而谈。存折上“896.3万卢布”的存款数字,见证着她从互联网精英到跨国企业管理者的蜕变。“以前在国内,总觉得‘国际化是个遥不可及的词,”她合上笔记本电脑,望向窗外的贝加尔湖,“现在才明白,真正的成长,是在文化碰撞中打破边界。”
园区内的“文化融合”随处可见。食堂菜单上,铁锅炖与红菜汤并列;员工宿舍的书架上,《平凡的世界》与《战争与和平》比邻而居;甚至连车间的标语都用中俄双语书写:“用匠心酿美酒,以诚意筑未来”。新来的棒子国员工朴敏英惊喜地发现,自己带来的韩式泡菜制作技艺,竟被改良成了搭配葡萄酒的特色小菜。“在这里,每一种文化都能找到生长的土壤。”她在社交媒体上分享道,配图是自己与中俄同事共同制作的“三
续写故事第427[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