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323章 水润华夏:跨世纪的量子水脉工程[1/2页]

老宅藏智沈家三姝的商征途 穿越神探夏洛克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2013年3月15日,京城星宁集团总部的量子会议室被蓝色全息投影笼罩,巨大的中国地图悬浮在中央,北方地区闪烁着刺目的红色缺水预警。沈知意站在投影前,指尖划过内蒙古、甘肃等地的虚拟版图,干燥的土地在量子模拟中龟裂出触目惊心的纹路。
  “大伯,这是目前北方水资源的实时数据。”她对着身旁的市委书记沈正国调出量子屏,“黄河流域用水量已超警戒线37%,河西走廊部分绿洲正以每年5%的速度消失。”画面切换到南方,星宁集团在沿海建设的海水淡化厂正在满负荷运转,机械臂将淡化后的清水注入巨型蓄水池,“我们在广东、浙江的智能海水淡化厂已稳定运营三年,日产能突破500万吨,技术完全成熟。”
  沈正国拧紧眉头,目光扫过量子地图上规划的输水线路:“但北方距离海岸线太远,传统管道运输损耗率超过20%,成本更是天文数字。”沈知意却自信地微笑,轻点桌面,一条幽蓝的虚拟隧道从渤海湾延伸至西北腹地——那是星宁研究院秘密研发的“量子隧道输水系统”。
  “普通管道输水像蜗牛,我们的量子隧道就是高铁。”她调出技术原理演示,“利用量子纠缠原理,水分子在管道两端实现瞬时传输,理论损耗率趋近于零。而且管道深埋地下300米,不受气候和地质灾害影响。”更震撼的是配套设施:沿途分布的量子泵站由核聚变反应堆供能,智能监测系统能根据区域需水量自动调节流速。
  这个提案在市政会议上引发了前所未有的震动。水利专家举着数据模型质疑:“全球尚无先例,风险太大!”但星宁展示的实验数据令人无法反驳——在山东试点的100公里量子输水线路,半年来零故障运行,能耗仅为传统方式的1/5。沈正国拍板决定:“这不仅是水利工程,更是关乎国计民生的战略项目,星宁牵头,政府全力配合!”
  工程启动当天,渤海湾畔的施工现场堪称科技奇观。量子盾构机发出低沉的轰鸣,纳米钻头以每分钟100米的速度掘进,机械臂同步铺设着内壁镀有量子涂层的输

第323章 水润华夏:跨世纪的量子水脉工程[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