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3月20日,东京成田机场的贵宾通道外,寒风裹挟着细雨拍打着玻璃幕墙。岛国半导体企业代表团的成员们面色凝重,行李箱中沉甸甸的合作协议仿佛有千斤重——这趟前往京城的旅程,不仅是商业谈判的妥协,更是一个行业巨头向新时代低头的见证。
同一时刻,京城星火科技城的签约大厅内,鎏金吊灯将“星火全球半导体联盟”的LOGO照得熠熠生辉。沈知意身着墨色西装,与岛国企业代表握手时,镜头闪光灯此起彼伏。“从今天起,星火与诸位将共享技术、市场与资本。”她的声音通过直播传遍全球,“但合作的前提,是遵守中国制定的半导体生产标准。”
签约仪式后,星火立刻启动“链改计划”。陈默在战略会议上展示全息沙盘:“我们要将岛国企业的研发中心、东南亚的组装厂、欧洲的设计团队,全部接入星火智能供应链系统。”他用激光笔划过地图,原本分散的产业节点瞬间被红色数据流串联,“每个环节的产能、库存、物流,都将由AI实时调度。”
杭城的星达代工厂率先完成改造。曾经依赖人工质检的车间,如今被星火自研的AI视觉系统接管,机械臂在0.1秒内就能识别芯片表面0.001毫米的瑕疵;而在东京的实验室,岛国工程师们惊讶地发现,接入星火的量子计算平台后,芯片设计效率提升了3倍。“这哪是合作,分明是一场技术殖民。”某工程师私下抱怨,却不得不承认,星火的技术正让他们濒临淘汰的生产线重获生机。
商场如战场,妥协只是序章。沈知意亲自飞往欧洲,与老牌芯片企业谈判。在德国慕尼黑的会议室内,她当着二十多位CEO的面,展示星火3纳米芯片的测试数据:“各位的12纳米工艺,良品率还不到80%。”她调出市场份额图,“而星火的7纳米芯片,已经占据全球高端市场65%的份额。”最终,三家欧洲企业同意以技术专利换取星火的代工服务,条件是必须采用星火的智能生产系统。
随着联盟版图扩张,星火开始重构全球半导体产业链的话语权。在新加坡的全球半导体峰会上,沈知意提出“星火标准2.0”:从芯片设计软件的底层架构,到封装材料的
第146章 链上帝国:全球产业秩序的重构之战[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