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10月19日,深秋的寒风掠过黄土高原的沟壑,甘肃省会宁县郭城驿镇初级中学的教室里,16岁的周明远正缩在靠窗的位置做题。突然,班主任抱着一摞文件快步走进来:“明远!你被星火助学基金选中了!每个月有6000元生活费,一直到大学毕业!”
少年手中的铅笔“啪嗒”掉在地上。他想起三个月前那个深夜,自己趴在煤油灯下填写申请表的场景。窗外呼啸的风声中,他曾写下:“我想考上大学,用知识改变家乡的模样。”此刻,泪水模糊了视线,他颤抖着翻开信封,里面除了资助协议,还有一张手写卡片:“知识是穿越黑暗的光,愿你成为照亮他人的星火。——沈知意”
同一时刻,星火未来实验室的大屏幕上,实时更新着受助学生的信息地图。二十个红点分布在全国八个省份,每个点都标注着学生的姓名、学校和学习进度。沈知意站在白板前,用红笔圈出新增的资助名单:“这些孩子不仅是受助者,更要成为未来的改变者。”
林婉清推了推眼镜,展示新开发的助学管理系统:“我们可以通过AI分析学生的学习数据,匹配适合的导师。”她点开周明远的档案,“这个孩子物理成绩突出,或许能联系物理系的教授指导。”陈默立刻接话:“我来编写智能提醒程序,定期督促他们提交学习报告。”
资助行动的消息很快在校园里传开。某天清晨,实验室门口来了一群学生,为首的女生抱着募捐箱:“沈学姐,我们想加入助学计划!这是大家凑的零花钱。”沈知意看着箱子里的硬币和纸币,眼眶微热:“把钱收回去,你们可以用专业知识做更有意义的事。”
三天后,“星火助教团”正式成立。计算机系的学生开发线上辅导平台,外语系的学生录制多语种课程,艺术系的学生设计励志海报。沈知意的笔记本电脑里,存满了助教团的创意方案
第105章 星火长明:跨越山海的希望传递[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