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3月16日,北京的玉兰树抽出新芽,春风裹挟着书香涌入北大图书馆。沈知意抱着一摞厚重的书籍走向窗边的老位置,最上面是德语版的《精神分析引论》,中间夹着英文版的《金融炼金术》,最底层压着翻旧了的《资本论》。她的帆布包里,还装着日语笔记本和法语学习卡,边角都被磨得起了毛边。
“又来啃大部头了?”苏睛不知何时出现在身后,手里端着两杯咖啡,“陈默说技术组遇到个跨语言数据接口的难题,你要不要……”“等我两小时。”沈知意头也不抬,翻开《人性的弱点》,铅笔在“人际交往中的心理学应用”段落下划线,“思维的突破,往往藏在跨界的缝隙里。”
图书馆的穹顶下,时间悄然流逝。沈知意时而用俄语批注马克思哲学中的经济规律,时而用法语摘录卡耐基关于团队管理的案例。当她读到“人不是因为没有信念而失败,而是因为不能把信念化成行动”时,突然想起星火创研社最近拓展海外市场的困境——团队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客户需求理解不足。
“或许可以用心理学模型分析用户行为!”她眼睛一亮,立刻掏出BB机给林婉清发消息:“启动‘文化适应算法项目,结合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理论建模。”
消息发送的瞬间,隔壁桌正在备考的留学生抬起头,惊讶地看着这个用五国语言切换记录笔记的东方女孩。
傍晚,沈知意带着满脑子的灵感赶回实验室。300平的空间里,键盘敲击声、讨论声与咖啡机的嗡鸣交织成独特的韵律。她径直走向白板,用五种颜色的马克笔写下关键词:“语言×心理学×金融
=
跨文化商业策略”。正在调试服务器的陈默凑过来,推了推眼镜:“沈姐,你这是要搞学科大爆炸?”
“准确地说,是搭建知识桥梁。”沈知意擦掉部分公式,重新绘制架构图,“比如,用卡耐基的人际交往理论优化客户谈判话术,结合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设计金
第88章 跨界思维:知识海洋里的多维探索[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