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2月14日,一场突如其来的春雪为清华园和燕园披上银装。沈知意握着方向盘,看着奥迪车队缓缓驶入北大校门。挡风玻璃上的雨刮器规律摆动,将飘落的雪花扫向两侧,却挡不住校门口悬挂的红色横幅——“热烈欢迎创新创业先锋团队交流分享”。
三小时前,她接到北大校长办公室的紧急电话:“沈同学,我们希望星火创研社能为全校师生做场报告。”
此刻,实验室的二十余名核心成员身着正装,怀里抱着精心准备的项目手册,每个人的神情既兴奋又紧张。
“同学们,这边请。”教务处主任亲自在校史馆门口迎接,目光扫过众人手中的笔记本电脑和诺基亚手机,“听说你们用这些设备创造了千万级营收?”沈知意微笑着点头,身后的陈默下意识摸了摸口袋里的股权证书——那是星火团队真正成为“主人”的象征。
报告大厅座无虚席,不仅有清北两校的师生,连中关村的企业代表和区政府工作人员都慕名而来。沈知意站在讲台上,身后的投影仪亮起,展示着星火创研社的成长轨迹:从宿舍里的第一行代码,到如今覆盖全国的项目网络;从300平的改造住宅,到即将落成的阿深市分公司。
“我们证明了一件事:学生不仅是知识的接收者,更能成为价值的创造者。”沈知意的声音在大厅回响,“林婉清同学来自山区,通过参与项目,她不仅还清了助学贷款,还资助了家乡的电子图书馆;陈默开发的智能算法,让合作企业年节省成本超百万……”
台下传来此起彼伏的惊叹。哲学系教授推了推眼镜,在笔记本上飞速记录;计算机系的学生们则举起手机,拍摄大屏幕上滚动的代码。突然,一位政府官员站起身:“沈同学,你们的模式能否复制推广?这对带动区域经济、增加税收意义重大!”
沈知意打开二叔留下的笔记本电脑,调出星火团队正在开发的“创业孵化系统”:“这套开源平台包含项目评估、资金对接、技术支持等模块,未来我们计划向全国高校开放。”她点击鼠标,屏幕上跳出一组数据——自工作室成立以来,成员累计向家中汇款超800万元,间接带动就业岗位20
第85章 学府里的革新引擎:星火效应的时代回响[1/2页]